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先进事迹材料

日期:2011-03-30 浏览:

从探索中发展   在创新中完善

——无为棉协不断发展壮大的探索与实践

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

 

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创建于1998年,20023月经县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成立。先后十余年时间,会员从当初的60人发展到5626人,下设22个科普分会,126个科普小组,一个研发中心,一个惠农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农民技术员109人,科技示范户1030户,拥有标准化种子检验室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占地面积7亩,总投资228万元。网络覆盖安徽、江苏两省、二十个县(市)、九十六个乡镇、五百多个行政村的部分农户。

协会目前集技术承包、技术培训、良种推广、信息传递、科技扶贫、农药、肥料代购代销、病虫害预报、优质棉收购、加工于一体初见规模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十年累计为农民增收三亿多元,带动农户17000多户。协会分别于2004年、2007年两次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省示范农技协”光荣称号,获奖金3万元,于200412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获奖金20万元。2008年被国务院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授予“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

法人代表季学谦为安徽省劳动模范,省首届农技协联合会常务理事,巢湖市棉花协会副会长,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以下简称棉协),在一无政府拨款,二不要农民出钱,三没有“国字号”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致力于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采取“种子围绕会员转、技术跟着种子走”的服务模式,不断发展,有所作为、象磁铁一般将数以万计的农民吸引身边,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需要是棉协成长发展的沃土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原有的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已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农村科普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棉农普遍存在“一想高产多收,二盼技术和信息,三怕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急切而忧虑的思想。我县棉花实际种植面积70多万亩,面积、总产连续十年,居全省第一,我们棉协就是在农民需要技术指导,政府需要有人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农业部门需要力量补充,市场需要优质棉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面对农民的需要,我们以推广新技术为先导,以技术承包在农民中打开局面,以示范户带动来吸引农民参与,以无偿服务取得农民信任。广大棉农深切的感受到棉协就是自己的组织,信得过、靠得住,因而踊跃参加协会的相关活动。

棉农的迫切需求和积极参与,正是棉协得以萌芽、赖以生存、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土壤。

二、不断创新是棉协长盛不衰的良方

棉协成长发展的十年,是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十年。按照“技术领先,示范引路,良种保证,无偿服务”这一基本工作思路,确立了探索棉花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的路子;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技术服务的路子;探索优质棉产业化的路子,我们始终把“三个探索”作为协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协会工作新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技术跟着种子走,无偿服务到田头的服务宗旨;坚持示范引路、带动周边的工作方法;坚持推广良种谁代办、谁负责、谁获利、谁指导的责任制度;坚持诚信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坚持对会员采取“四优一扶”的办法(优先技术服务,优先供给良种,优先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优先参加技术培训和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增强协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技术培训直接到村,农民技术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基本做法。

由于有了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较好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保证了协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健康运转。

三、优质服务是棉协发展的活力所在

我们棉协以推广棉花生产实用技术为已任,把提升棉花生产技术水平、组织高产攻关作为协会工作主要目标,不论农民是否购买我们协会推广的种子,只要棉农需要技术,我们都一视同仁免费给予指导。

一是请进来。多年来,我们一直与省内外多家棉花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聘请了全国和省内著名专家担任棉协技术顾问,经常主动上门请教,和他们取得联系,毛树椿、谭联旺、张俊业、邢朝柱等全国知名专家曾多次亲临无为讲课。在毛树椿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棉协首次引进的棉花无土育苗新技术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中国棉花研究所和省内棉花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是走下去。技术培训是棉协的常规而最有效的工作,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年受训逾万人次。每次培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讲的都是实用技术,针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操作性强,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成,立竿见影;每当棉花生产管理的关键阶段或遇突发性灾害的影响,农民辅导员都要深入村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经常召开现场会,边做边讲,形象生动,使棉农能够直观快捷地接受;平常只要棉农一个电话,我们都要派技术员给予解答,必要时上门开展服务;从2006-2008连续三年,参与县政府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活动,先后帮助28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选派10名种棉能手驻村指导植棉技术,帮扶170个重点贫困户,技术服务覆盖近8万亩棉田,平均亩增籽棉58.1斤,三年来为贫困村农民增收1153万元,他们不仅使受助棉农当年增收,而且传授了种棉技术,增强了脱贫的“造血”功能;培养了171户重点示范户,他们已成为当地“永久牌”的农民技术员。我们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用群众语言编写了《棉花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材料,还总结绘制了一套《棉田间作套种模式图》,制成展板,巡回展出,推动以棉为主的间作套种,使棉田效益大幅度增加;根据老棉区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编写了《棉花高产栽培新技术》,即12项技术革新。深受农民欢迎。还创办了《无为棉花》简报,累计印发6万多份,及时向会员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

三是抓示范。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每推广一项新技术和一个新品种,不做示范,很难推开。因此,我们在会员中选择1030户作为棉花科技示范户,其中县外80户。从2005年起我们重点指导了91个棉花高产示范片共计1749户,植棉面积12035亩,四年平均亩产籽棉581.7斤,比全县四年均产453.5斤(统计局提供),亩增128斤,增产28.3%。这一大批科技示范户,都能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过去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带头、群众加油。现在是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种田望着示范户,示范户干、农民看、跟着学、学着干、一带一大片。真正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作用。赫店乡油坊村谢仁武,在我们指导下连续三年棉花夺高产,而且带动了全村,68岁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是攻高产。协会以示范户为中心,带动会员和农民开展了亩产籽棉“稳七、保八、争九、攻千斤”的高产攻关活动,四年来共有356户有经验的会员参于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攻关面积3303亩,平均单产籽棉709.4斤,比全县均产453.5斤,亩增255.9斤,增长56.4%。少数田块突破亩产籽棉900斤大关。通过高产攻关,大大提高了棉协的声誉和地位,得到广大棉农、各级领导以及棉花专家的信赖和赞许。

五是解难题。我们对农民服务不仅是真心真意的,只要向我们提出技术上的要求都给予满意的解答,就是突发性或灾害性的难题,都能即时给予帮助和指点。2005年会员袁葆余30亩棉花,424高温把4万多棵苗子烧掉,育苗又来不及,万份焦急,协会负责人得知后,晚上九点多钟,带着技术员和种子,采取地膜覆盖,用三公分打洞器直播,争夺了四月苗,确保棉花早发,当年取得了高产,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2009年严桥镇尚礼社区丁以长是协会会员,还是棉花高产攻关示范户,不慎于5105亩棉苗全部因高温烧掉,老丁正在焦急万份之际,深夜接到协会负责人打来电话,表示帮他解决棉苗问题,及时免费调剂了五亩棉苗。一家人高兴的不得了,96岁的老奶奶逢人说:“共产党真好,今年不是共产党帮忙,我家就是荒年了”。现在正丰收再望。丁以长逢人就说:我派今年是荒年了,棉协拉了我一把,我要好好干,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片心。这件事对周边影响很大,他亲戚住邻县,听说了,特地到他家问个究境,并提出要求,我不是无为人参加你们协会行不行?多年来,棉农只要一个电话,都尽力给予帮助和技术指导,今年居巢区栏杆集镇北城村张克珍,因用了旧簿膜不保温,不保水,导致不出苗,技术员石天元得知后,421专程送去两筒棉种,往返200多公里,张克珍非常感激的说:“老石送来了棉种,送来了技术,帮我总结了经验教训,还贴路费,你们这样做,真是天下难找”。

四、乡土人才是棉协发展的骨干力量

协会从创办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支撑。由于我们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经济实力,高级人才进不来也养不起,所需要的棉花技术人员,只能从会员中选择有经验、身体好、能吃苦,“动手会做,开口能讲”,既有“田头诊断能力”,又有“灾后应变能力”的植棉能手作为技术力量。他们是农村科学种田的带头人,是实用人才。近年来,通过培训、考核上岗的棉花技术辅导员共有257人,其中110人评定了技术职称,由县科协发给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这一批适用人才是棉协的骨干力量,由他们担负着技术承包、代办良种和售后技术服务的任务,而且能自觉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脑勤、和推广技术不保守、遇到保守的人不赌气、不干扰干部工作、不加重农民负担,由于坚持做到“四勤”、“四不”,深受广大干部和棉农的欢迎。为了调动乡土人才的积极性,我们把种子经营利润大部分让给他们,采取:谁经手、谁负责、谁得利、谁指导,指导的好,获利就多的办法,既体现了多劳多得,又明确了责任,使他们既有积极性、主动性,也有责任性。

五、资金保障是棉协发展的必要条件

棉协组建以来,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活动越多,经费越多,如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棉花高产攻关,召开总结表彰会,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家讲课,以及到外地参观考察等等,每年经费需要十几万元。这笔钱从哪里来呢?主要来源于技术承包经费收入和种子经营中的部分利润。10年来,我们出差不住高级宾馆,下乡不包车,来人不招待,辅导员下乡自带方便面,千方百计节约资金,2007年得到中国科协和财政部以奖代补资金20万元,为协会资金的运转,助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