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先进事迹材料

日期:2011-03-30 浏览:


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先进事迹材料

 

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九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充分酝酿,于19961218日依法成立。在会长陆子修同志的领导下,研究会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规则,密切联系安徽的实际,深入开展对我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和学术活动,在理论探讨、对策研究和为现实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会成立13年来,连续被省社科联评为先进学会,2008年又荣获安徽省社科类“十佳学会”称号。三次受到全国劳研会表彰。

一、13年发展的三个阶段

回顾12年来研究会的发展历程,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活动的特点,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前后4年时间,研究的重点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亦即如何认识农民进城打工和如何引导农民的有序流动,着重点放在“转移”上。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而导致增产不增收,乡镇企业萎缩而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点缺失,农民负担加重而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冲破各种制度和政策上的束缚,大量进城务工。安徽是农业大省,进城打工的农民总量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旧体制的束缚,社会上对农民流动不认同,认为这是“盲流”,城市政府也采取多种“围、堵、限、赶”措施,农民工被误解,进城打工极为艰难。针对这个突出问题,研究会把重点放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个基本问题上,从要不要转移、如何转移这两个方面,组织力量从理论和实证上加以研究、交流和论证。在要不要转移这个问题上,会长陆子修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包袱变财富”的观点,并撰文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在全国反响很大,当时的省委书记回良玉还批示,采纳陆子修同志的对策建议。程必定副会长1997年元月提出安徽“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的观点,从理论上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战略性。在如何转移这个问题上,会长陆子修在1999年的13月先后邀请16位省级领导、14个地方主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和部分县市领导,以及一批学者、专家,连续召开了6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出了“有序流动”的政策建议,并撰写出长篇对策研究报告《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路和政策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在《政务内参》上转发,省内外10多家报刊转载,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反响,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3年,也是前后4年,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城市农民工的阶级属性,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培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着重点放在“创业”上。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农民转移的合理性、合法性已经解决了,农民工的阶级属性要搞清楚,特别是全国形成了大规模“民工潮”的形势下,一些早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历经市场的磨练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成为新时代的创业者;另一方面,农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也非常需要打工农民回乡创业,本省无为等一些县市也早就提出“凤还巢”工程,吸引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在观念、体制、政策以及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困难,于是,陆子修会长首先倡导研究打工农民回乡创业问题,他带领研究会的一班专家、学者和一批老同志,深入省内外调查研究,写了大批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有的直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受到打工回乡创业农民的称许;有的在公开报刊上发表,在理论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期间在理论研究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农民工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全国总工会的重视,打电话索要了论文,并在修改《工会法》中采纳了这个观点。这个阶段研究会还做了两件有很大影响的事,一是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推荐评选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企业家,隆重召开经验交流和表彰大会,并授予他们孔雀杯“创业之星”称号,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又在省农业委员会、省劳动社会保障厅、省中小企业局、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与参与下,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在全省评选出118名和127名“创业之星”,在合肥隆重召开了两届孔雀杯“创业之星”表彰大会,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出席表彰大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在省委宣传部的帮助下,与省电视台合作,于20022003年期间,成功地编拍了五集理论电视片《中国民工潮》,以大量生动的真实故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热情歌颂打工农民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贡献和回乡创业者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3年上半年播放该片,社会反响强烈,并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04年理论电视片一等奖,这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一阶段研究会对打工农民回乡创业的研究与提倡,是我省全民创业活动的最早实践。现在,省政府每年评选一次创业之星。值得兴慰的是这一民间活动已被政府采纳。

第三阶段,从2004年到现在的5年时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高度,深入研究城市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研究的范围更广了,研究的视角更新了,研究也更有深度,研究的问题不仅有对农民转移、回乡创业的研究。还深入到农业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及农民增收,以及农民工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等问题,是对前两个阶段研究问题的综合与提升。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一方面,我省农民外出打工持续发展,外出打工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回乡创业也渐成声势,由此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另一方面,我省率先在全国试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成效,全省又开展了大规模的乡镇机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重大部署,也同样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研究会针对这些新情况,从新的视角和高度深化对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开发,组织研究与此相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已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有:一是陆子修会长于200335月与北京专家合作,选择鄂赣皖310县进行县乡财政解困的课题研究,以《从完善财政体制入手,寻求县乡财政解困的治本之策》为题的调查报告,呈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温家宝总理,温总理在百忙之中作了审阅并批示转到财政部,财政部给陆子修会长发来答复意见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策建议很有见地,具有参考价值。二是开展促进我省农民增加收入的战略研究,200310月陆子修会长组织有关同志赴六安、阜阳、亳州、滁州、巢湖等市县乡作了20多天的农村调查,提出中西部农产区要实行“钱进人出”的农民增收战略新思路,1118日,陆子修会长应邀参加由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只有8名老同志参加的“三农”工作座谈会,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抓“钱进人出”》为题发表了意见,并建议中央2004年的1号文件最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这些意见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中央1号文件果然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三是2004年上半年开展对全省60个县(区)的2070户农民收入及承包土地情况的问卷调查。陆子修会长主持了调查与研究的全程。撰写了长篇问卷分析报告,从农民增收、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大“三农”投入、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并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理论界的称赞,有的对策已被采纳。四是2005年下半年,陆子修会长组织了对皖北与苏北4个县的对比调查研究,借鉴苏北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加快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抓三促”的对策建议,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对皖北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农民工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特有作用,还配合纪念农村大包干30周年,就这个问题于2007200811月召开了两价目大规模的研讨会,提出的一些观点有一定的社会反响。六是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后,组织力量研究回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创办农民工创业园,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尤其是2009115日,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对会长陆子修调研报告《关于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的建议》的批示,引起中央有关部委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安徽省在全省创建第一批103个创业园中已有87个投入使用,吸纳261个项目或企业入园,带动农民工园内就业2.2万人。2009年以来,全省已有1.45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7412个经济实体或企业,带动近10万富余农村劳动力就地实现转移就业。

研究会成立13年来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是与我省乃至全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走势俱进的,我们研究会也在探索和研究“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熟起来。可以说,新时代新形势造就了我们研究会,我们研究会也成为新时代新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劳研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研究会既能按章程办事,又能发挥自己的特色,每年坚持“四个一”活动,即抓住一个主题,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召开一次年会暨研讨会,出版一本论文集,渐渐形成了“四个一”的工作运行规律。第二,研究会的领导成员,包括顾问、会长、副会长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仅互相尊重、信任和支持,还积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如会长陆子修同志、副会长程必定等同志以身作则,不仅亲自策划“四个一”活动,组织大家参与,还身体力行,想的最多、干的最多,是研究会的“主心骨”。第三,是秘书处同志们的无私奉。秘书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省社科院的在职同志,他们认真落实会长办公会议的各项决议,经常在节假日工作,而且没有报酬,实属打“义工”,这种精神很是难能可贵。第四,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的支持。特别是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农委等部门以及许多市、县党委、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对劳研会更是十分关怀,每次年会都有一位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一些省领导还对研究会的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作批示,采纳研究会的成果。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安徽省劳动力资源研究会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发挥了作为社会团体的应有作用。面临新时期的新使命,研究会将继续努力,争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