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包河区:培育社会组织 共建善治社区

日期:2019-02-15 浏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城乡社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日渐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而其中社会组织作为当代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5月合肥市新型体制街道——包河区万年埠街道正式挂牌,成立伊始万年埠街道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先后培育了包括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安全教育、自助互助等不同服务方向的26家社区社会组织。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过程中,总结提炼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和方法。如下:

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一)深入调查,发掘需求

通过访谈社区、问卷调查等方式,一方面了解社区概况、已有的社会组织、活跃的居民团体等;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已有的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等在社区的服务情况,整合资源,确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向。

(二)搭建平台,开展服务

立足需求,建立线上+线下两个交流平台,以老年兴趣文体类服务、儿童综合服务为切入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主题活动,逐步孵化培育服务类、文体类、互助类、志愿类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基础服务的开展,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促进社区从“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

(三)组建团队,寻找骨干

在基础服务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成员,并以老带新的形式壮大团队,通过了解成员各自特长、期待服务方向,建立小组互助支持网络,形成松散的组织。

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寻找社区骨干居民,通过分享会、团队建设等方法增强团队凝聚力,巩固组织架构,通过观察挖掘、成员推选等方式选出1-2个领导者,培养成组织负责人。

(四)能力建设,规范发展

一方面,社工提供在正式备案前的政策解读,通过与组织沟通、信息收集等方式,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成长轨迹,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根据特点分类备案,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各个社会组织、团队所缺乏的项目执行能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骨干成员的活动策划、活动统筹、财务管理、资源链接等方面的能力,并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定期开展各个组织骨干成员交流会,共同商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社区参与方向等,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五)公益创投,参与共建

以公益创投项目为契机,将这些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关注焦点而发展出来的,具有活力、群众基础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成为社区的重要内生力量。针对有公益服务经验、已备案的各类组织,由社工指导向街道、社区申报公益创投项目。

通过项目创意征集、项目创意优化、项目初审、项目书优化、项目终审等流程确定创投项目,运用日常走访+专业督导的两手工作方法为微创投项目保驾护航,并通过项目展示交流等模式搭建学习分享平台,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六)跟进督导,建立机制

依托社区微公益创投,为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微创投立项指导、现场活动指导、资料整理辅导、专项督导等服务,针对社会组织在日常服务中产生的问题,由社工进行个别或集体督导,督导形式分为实地督导、日常督导,实地督导即针对不能够独立开展项目的社会组织,由社工实地带领、引导;日常督导即针对社会组织日常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督导,推进社区项目化实施,提升组织能力。

针对各个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管理档案,与成熟型社会组织签订服务协议,根据服务具体情况可享受社区服务中心/站内的办公场地、软硬件设施,同时为其策划宣传活动,提供宣传载体,展示服务能力,提升公益形象。同时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根据线上签到累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整合辖区公益资源,每年根据参与情况,对个人或者组织授予荣誉称号,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激励居民参与公益服务,增强社区社会组织活力。

(七)评估展示,品牌建设

在项目结束阶段,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进行评估,一方面肯定社会组织的成果,另一方面推动各个社会组织总结已有的经验,并将已有的经验延续下去,实现社会组织回归社区。最后,开展项目成果展示,营造社区公益服务参与氛围。

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宣传,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社会知晓度,使得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规范性。

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案例分享

(一)“小叮当”儿童志愿服务队简介

云海社区“小叮当”儿童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小叮当”)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万年埠街道云海社区培育的一支儿童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目前该组织在册志愿者达20余人,日常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宣传、文明引导、爱心义卖、敬老关怀、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在社区文明建设及辖区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2018年,经该社区引入的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专业社工近10个月的培育,“小叮当”承接了万年埠街道第一届公益微创投《健康成长,放飞心灵》项目,项目实施期间培育了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在课余时间帮助社区内在职的宝妈照顾没人看管的孩子;项目链接了各类专业辖区公益资源,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困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为社区儿童健康成长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云海社区为该项目提供场地、设备、宣传等支持,经过培育“小叮当”形成了全体成员一起参与讨论的LOGO、管理制度、服务内容、新成员进入机制、志愿者奖励机制、志愿者惩罚与退出机制、组织发展方向等,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可持续发展。

(二)“小叮当”儿童志愿服务队培育过程

1、深入调查,发掘需求

云海社区地处滨湖CBD板块,均为新建小区,居民入住时间短,大部分为外来人口, 5-9岁儿童人数约915名, 80后年轻家庭占辖区总人数80%以上。中青年群体平日忙于工作,孩子无人照看,同时儿童的隔代教育、亲子陪伴等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求逐渐突出。爱邻社工通过与云海社区讨论,最终决定培育一支能够为社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

2、搭建平台,开展服务

通过开展亲子绘画、手工、绘本分享等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在社区内参与活动享受服务,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增加互动环节、社区教育等方式,促进成员之间的熟悉,培养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同时活动中穿插志愿者理念的培育。另一方面建立线上沟通平台,通过社区微信、QQ群内招募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志愿者。

3、组建团队,寻找骨干

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把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较为积极的,对社区认可度较高,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居民,通过招募、报名、培训、考核发展成为志愿者,组建成立“小叮当”儿童志愿服务队。经定期公益活动,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成员,“小叮当”的服务逐步恒常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挖掘、成员民主推选等方式选出1个组织负责人。负责人全面负责“小叮当”日常运营与团队管理,全员协调和参与,“小叮当”可以更好地进行招募、排班、团队日常管理和开展各项活动。而且负责人有权决定合作资源、团队、项目等。

4、能力建设,规范发展

根据志愿者个人的技能及特长,并结合组织性质,社工通过专项志愿服务培训,如入户技巧、活动策划开展等,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能力。同时实践带领志愿者慰问社区特殊群体,支持开展环境保护、儿童安全等主题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从浅层次普通化向深层次专业化转变,志愿者也实现了从普通居民向专业的志愿服务者,从社区服务的享受者向专业服务的提供者的转变。

 随着志愿队伍服务的深入化及专业化,社工针对志愿者的培训也从单一的志愿者意识及技能培训,转向针对志愿者骨干(负责人)开展项目管理、组织运营等培训和指导,从而实现社工带领下的志愿者队伍向社工指导下的志愿者队伍的转变,最终实现志愿者队伍独立在社区开展和提供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的独立运营。

5、公益创投,参与共建

针对社区的相关问题,在基础服务之上,“小叮当”还通过申报承接万年埠街道第一届公益微创投项目,争取服务资金支持。2018年7月,《健康成长,放飞心灵》项目先后进行了3次优化设计后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经费为6000元,项目周期为6个月。

项目开展亲子关系讲座、志愿服务活动、文体活动等共17场,孵化了一支由5名核心成员定期参加的家长志愿队伍,定期开展寒暑假学习营、4点30课堂等公益服务,为社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小叮当”将志愿服务深入到社区中,例如开展爱心义卖、特殊人群探访的公益活动。此外,还特邀在社区中有较高影响力的人员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动小组中,借助这部分人员的资源扩大小叮当的服务影响力及增强服务质量。

6、跟进督导,品牌建设

专业社工全程跟进督导,通过享受服务、设计服务、创造服务的组织培育策略循环方式,由组织孵化、公益创投、组织自治和社区自治四个阶段调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促进社区和谐。

通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社会知晓度,项目周求内“小叮当”通过中国社会报、中安在线、安徽省民政厅、合肥日报、江淮晨报、合肥市文明网、包河区文明网等媒体,宣传报道共14篇。同时在万年埠街道微信公众号、云海社区微信群内宣传推广20余次。“小叮当”先后被评为2018年度“包河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8年度万年埠街道“优秀公益伙伴”。

“小叮当”儿童志愿服务队培育的成功也表明,在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在社区居委会的有力推动下,社区居民能够通过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式自觉参与社区共建,社区将更加和谐。(毕小丽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