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会组织力量 助力老区脱贫攻坚
六安市民政局
六安市位于我省西部,总面积15451平方公里,总人口588.2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集山区、库区、行蓄洪区为一体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群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实现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去年我市实现15.1万贫困人口脱贫、181个贫困村出列、舒城县等3个县区摘帽。在脱贫攻坚、追梦小康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动员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市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项目近1000个,累计投入资金约3.9亿元,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社会组织已经成为脱贫攻坚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帮扶力量。
一、政策引领,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为推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2016年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在精准对口扶贫、政策宣传扶贫、项目扶贫、农业扶贫、促进就业扶贫、教育助学扶贫、医疗服务扶贫、志愿扶贫等八个方面,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制定了具体措施,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全市社会组织以帮助贫困人群为着力点,发挥各类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力量优势,组织单位会员、个人会员与贫困村进行一帮一的结对子,力争把社会组织扶贫资金和项目投向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2017年,市民政局联合市扶贫办印发《关于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措施,并在市民政局网站开设社会组织扶贫专栏,面向社会提供扶贫政策、供需信息、工作动态和成果统计等扶贫信息,结合扶贫的需求,及时组织推出符合社会组织特点的扶贫项目,实现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
二、精心组织,动员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一是加强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明确组织协调社会组织工作机构和职责,落实工作对策措施,为社会组织支持参与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营造氛围。向全市社会组织发出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倡议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上给予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支持,把脱贫攻坚引向深入,大力营造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风尚。
三是加强宣传。及时了解掌握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效,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在社会大扶贫格局中的影响力,及时总结社会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激发其它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
三、挖掘潜力,引导社会组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
一是创新志愿扶贫项目。组织开展“青春扶贫1+2”行动,动员全市青年社会组织投身脱贫攻坚,逐步形成1个贫困村+1名青年工作者+1个青年社会组织的“青春扶贫1+2”项目体系。市爱联盟通过实施“百万教育扶贫工程”、“公益助学慈善企业”等项目,募集资金600多万元,结对帮助3500名贫困学生。市爱心车队自2008年以来,累计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达5.4万多个小时,免费接送考生、孤残老人等4.3万余人次,为贫困群体捐助现金及物资累计达34.6万余元。迎驾集团设立基金会,募集资金已达1.4亿元,专项用于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迎驾基金、爱联盟、众善公益、爱心车队等已经成为我市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事业的一面面靓丽的旗帜。“青春扶贫1+2”项目还先后荣获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被民政部作为社会组织扶贫典型在全国进行表彰。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助学。市慈善协会统筹整合全市慈善资源,开展“慈善爱心圆梦大学”、“单亲特困儿童慈善救助”、“为了明天•关爱儿童”等多个教育扶贫项目,为我市新建4所“关爱儿童之家”,捐赠资金230万元用于救助600名贫困学生。市之恩公益慈善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腾讯公益网站发起“心意行动”计划,募集善款246万元,帮扶革命老区贫困学子145名。市关工委发起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会,募集资金达1000多万元,每年帮扶500多名贫困户学生上学。
三是开展医疗扶贫济困。相关社会组织利用专业优势,组织医疗卫生类的社会组织开展“医疗卫生帮扶”活动,对贫困乡村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六安市中山医院慈善基金会积极参与医疗救助、开展“送光明”免费摘除白内障活动,救助患者1501人,优惠减免贫困患者医疗费用390万元。迎驾慈善基金会为帮扶救助贫困血友病患者,每年向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捐赠50万元,帮助符合条件、确有困难的血友病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市慈善基金会建立医疗救助慈善冠名基金,开展六安市城乡贫困户慈善公益医疗救助项目,实现部分贫困对象患者医治自付费用全免。
几年来,我市社会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困难群众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成绩,但在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的一年,我市将持续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整合扶贫资源、实现扶贫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