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聚焦”“四个全力”
努力构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新格局
合肥市民政局
2019年9月20日
近年来,我市在省厅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试点建设为抓手,初步形成以社会服务中心(站)为平台,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核心,社区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吸纳多元社会资本,联动其他社会力量的“五社联动”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2018年,经民政部同意,我市跻身全国首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研修基地”。庐阳区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全国社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并作经验交流。现将相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聚焦顶层设计,全力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方向
我市历来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2018年6月,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其作为我市社会组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1月,我市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一号课题”和“书记工程”,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1+8”政策体系,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推进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有关服务项目”;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印发《合肥市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参与购买服务政策支持、提升社会组织承接购买服务综合实力等要求,为我市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我市打破了传统的党委政府“一竿子捅到底”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在全国首创“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服务新机制,征选了二十多家街道和社区为联系点,多次举办工作培训班、工作交流会,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让具有专长的社区社会组织去实施社区服务项目,为基层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二、聚焦规范管理,全力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水平
目前,我市登记成立社区社会组织1270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62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100%,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我们聚焦三个环节:一是严把注册登记环节。明确了需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的四类组织,即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审查直接登记申请时,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或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进一步下放备案权限,由乡镇(街道)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管理。通过扎实推进分类登记工作,建立起了市、县、街三级管理模式。二是严把日常管理环节。以换届、换证为抓手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治理;推进社会组织成立监事会或设立监事,加强内部监督;创新监管举措,市本级及部分区(庐阳区、包河区)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请第三方抽查审计社会组织财务工作等。出台了《合肥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并配套制定《合肥市社会组织评估指标》,旨在贯彻落实“1+4”社会服务工作要求,借助“第三方”的手,为社会组织查漏补缺、量体裁衣,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严把年度检查环节。2015年起为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及时掌握社会组织动态,更好的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全面实行社会组织网上年检并每年开展培训工作,年检率逐年提高,2018年市本级年检合格和基本合格的社会组织共368家。
三、聚焦功能定位,全力加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为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资源及其他社会力量交流合作,我市建立“三大平台”(民政服务信息平台、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社会组织交流平台)。连续5年开展社会服务平台认定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1个呼叫中心,50个社会服务中心,351个社会服务站,实现辖区内服务对象信息、需求信息录入率达到100%。市财政分别按呼叫中心50万元、社会服务中心20万元、社会服务站10万元标准拨付一次性奖补资金,共兑现奖补资金4560万元。鼓励依托街道(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社会服务站等平台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支持。二是强化服务队伍,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对社区社会组织急需的社区社工等专业人才及社会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此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遴选100名社会组织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到著名高校开展业务培训。三是开展社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方式,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社区活动。
四、聚焦培育扶持,全力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孵化机制。支持街道(乡镇、大社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鼓励县(市)区将闲置的宾馆、办公用房、福利设施等,通过无偿使用等优惠方式提供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设立孵化培育资金,市财政对入驻数量不少于15家社会组织的县(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0万元,日常运营经费由县(市)区财政负责。市财政对运转良好,功能完善,每年培育不少于5家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2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微公益创投活动。二是落实奖补资金。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下拨培育发展奖补资金约6000余万元,惠及社会组织近2000家。今年全市福彩公益金、财政资金等支持社区社会组织金额多达6877万元,仅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奖补资金就有945万元,惠及社会组织270家。三是加强等级激励。连续5年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在等级评估中获得3A、4A、5A级别的,分别给予2万、4万、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去年全市共73家社会组织获得3A以上评级并获得奖补,其中5A5个,4A19个,3A49个。四是开展公益创投。投入4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成立安徽省首个、全国第二个市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从2015年起,基金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公益创投,先后吸引3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金扶持项目竞争性分配,49个项目获得扶持,每个项目分别获得10万元左右不等的资助,共计安排项目扶持基金520余万元。
社区社会组织是不断推进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其作用不容小觑。下一步,我们将把握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坚持以“推进改革、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努力构建全市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新格局,切实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