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滁州:坚持创新引领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日期:2020-12-10 浏览:

近年来,滁州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从“体制机制、设置形式、管理模式、工作路径”四个方面创新实践,在坚持稳与创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站位不断提高、党建覆盖稳步提升、组织建设逐渐规范、政治引领持续强化”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1822家社会组织按照应建必建的要求,已组建党组织500余家,功能型35家,覆盖1000余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

一、创新体制机制,从“四定”上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滁州市民政局在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解决组建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以深化功能型党组织建设作为近两年来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的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功能型”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坚持把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抓、民政部门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社会组织自觉抓”的“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新体制。一是确定组织领导格局。市、县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统筹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业务主管单位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民政部门成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分类考评制度。滁州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协助市委非公工委发布了《关于深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功能型”党组织的组建条件和作用发挥;明确“功能型”党组织如何开展党建工作,同时邀请市委党校一起参与功能型党组织的调研工作,不断优化“功能型”党组织的建设方案。为加强“功能型”党组织管理工作,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制定《滁州市社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量化考核细则(试行)》,制定《滁州市社会组织党支部分类管理办法》,通过基层党支部自评、上级党组织认定的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分类考评,区分“优秀”、“达标”和“不达标”三个类型,实施差异化管理。同时建立督导和保障制度,做到跟踪问效、奖惩分明。三是界定清晰管理关系。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统筹负责本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所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党组织兜底管理。为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制定了《滁州市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的流程指南》。指南中明确了党组织隶属关系,推动社会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党委和各行业党委共同参与“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兜底管理。四是规定各级人员职责。市(县)级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委员“分类包干”,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建工作,攻坚克难,将党建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述职。每名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至少联系指导10个单位,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至少联系指导5个单位,对未组建、新组建等社会组织,全市共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236名,统一进驻32个党建指导站、77个党建指导组,联系指导社会组织830余家,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创新设置形式,从“四步”上提升两个有效覆盖

坚持把扩大党组织的有效覆盖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推进措施,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式,切实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一是从关键环节抓起。出台《关于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中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实施党建工作“三个同步”:在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要求提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承诺书》和《社会组织党员情况调查表》,在社会组织年检时同步检查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评估时将党建工作纳入指标体系。二是到基层一线查清。按照从业人员情况清、党员队伍情况清、负责人情况清、未建党组织原因清的“四清”要求,对全市社会组织进行逐一排查,全面摸清情况,积极引导“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及时亮明身份、转接组织关系,鼓励招聘党员职工,达到半年有转变、一年有提高。三是集中力量攻坚。按照“分类指导、区别施策”原则,采取党委领导挂钩、任务分解、督促检查、定期通报等措施,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攻坚。在“四清”基础上,采取“一社一策”的办法,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四是由创新实现引领。在单建、联建、挂靠组建、区域或行业统建等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有效解决了党员组织关系分散、转接难、组织活动不正常等突出问题。2018年下半年以来,采取先期试点看成效、逐步推开抓覆盖的方式,先期在市直社会组织开展“功能型”党支部试点工作,17“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县区18“功能型”党支部也在积极试点之中。通过介绍经验做法,点燃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热情。据初步摸底,全市一百多家社会组织计划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新年度将在全市全面推广。在积极做好探索“功能型”党组织组建的同时,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不断加强对“功能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鼓励发展较好的“功能型”党组织加快转型,以组建“实体性”党组织为目标。

三、创新管理模式,从“四抓”上提高党建工作标准

坚持把提升工作标准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常态化管理,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综合素质,提高党员干部及普通党员的工作能力,做到班子队伍强、党员模范好、群众基础牢。一是抓规范,打基础。连续两年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印发《滁州市社会组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为新成立的“功能型”党组织发放《怎样做好新时代支部工作》《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务与创新》《党章》等书籍,对每季度各支部的“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和“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进行现场指导。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市社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书记赴滁州市物业管理协会“功能型”党支部和保险行业“功能型”党支部观摩“主题党日”流程,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探索开放式党组织活动,开设网上党建园地、党建微博等,用好微信,把党的活动阵地拓展到网上。二是抓队伍,强能力。开展业务培训、交流学习和红色之旅等活动,2018年以来,依托市委党校,采取支部书记集中训、支部委员轮班训的方式组织集训;组织党支部书记分6个批次赴外地学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为加强“功能型”党组织书记的培养,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将“功能型”党组织书记纳入每年的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学习,不断增强“功能型”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多次召开“功能型”党组织书记交流座谈会;安排“功能型”党组织书记参加支部书记年终述职,同“实体性”党组织同台竞技,找出差距,激发思路,带动“功能型”党支部发展。三是抓阵地,立标准。按照“六有”标准,采取资源整合、社会组织自筹、上级党组织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在社会组织相对集中的区域统筹建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鼓励企事业单位、机关和街道社区等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场所、资源共享,确保所有支部都有活动场所。四是抓典型,带全面。采取激励式管理,以“树品牌、争先进、创一流”为目标,建设典型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探索社会组织治理新模式。在提升“两个覆盖”的同时,狠抓支部质量和作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支部的提档升级。在追求覆盖率的同时,做到成立一个,做好一个。据统计,我市先后有40家社会组织被省市两级非公工委评为“双比双争”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16家被设立为党建示范点,涌现出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

四、创新工作路径,从“四带”上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把组织需要、党员欢迎、职工赞成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把党组织活动与社会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党建带社建,以社建促党建,努力实现政治属性与服务功能相统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一是带领发挥政治优势。开展“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是火种、组织是旗帜”的效果。找准党组织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的结合点,融入社会组织的核心工作,带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带强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扶贫攻坚、文明创建、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开展社会互助、慈善助学、等活动,强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自滁州市社会组织“扶贫阳光攻坚系列行”活动以来,全市共有6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累计开展扶贫项目350多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余元,受益对象超过3万余人,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以来全市社会组织共向灾区捐款捐物价值228.53万元,另投入车辆120台、工程机械65台、救生艇4艘,投身防控防汛一线,投入防汛救灾力量2062人次,帮助转移安置1506名受灾群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防汛救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带头建设先进文化。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双比双争”、“双培三帮带”党组织创建活动,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金点子”、“微心愿”等有效做法,让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四是带动助推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功能性党组织”建设,常规化开展党的工作、党的活动,筑牢党员先进性教育,摆脱了社会组织纪律意识差、服务意识不强、社会公信力不高等弊病,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主动为社会组织架起与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依托基层党组织摸清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帮助社会组织调节服务职能,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建设,组织开展党史国情知识大赛、宣讲正确社会舆论,社会组织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形象有较大改观,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