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合肥:筑巢引凤 聚力创新 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0-12-11 浏览:

近年来,庐阳区秉承从社区来到社区去的工作原则,积极以社会组织人才为抓手,以外地引入和本地社区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底,庐阳区共有注册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866家,其中区级注册社会组织428家,乡镇街道备案社会组织438家。各类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综合治理、农村社区三治融合服务、社区教育、社区矫治、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辖区 “实创”、“社彩”、“安泰”、“恒信”、“常青藤”等专业社工机构,也立足庐阳,辐射全市乃至全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一、高起点规划,各项配套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保驾护航

庐阳区委、区政府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和考量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将其纳入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统筹规划和推进。

(一)设定社会组织建设目标

将社会组织工作目标细化到年,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创新、年年有发展的“三有”目标。力争到 “十四五”期初,培养一批有实力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工机构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品牌影响力大,综合服务能力强、社会公信力高的社会服务组织;打造一个立足本地,服务全省的“特色创新社区治理服务平台”;建成一批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平台、社会资本的“五社联动”示范点。

(二)出台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政策

“十三五”期间,全区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区一级的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专项政策“1+2”文件。即区政府发布《庐阳区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区民政局发布《庐阳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扶持办法》(试行) 、《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管理办法》(试行)。首次对全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服务阵地”和“政策保障”。

“1+2”文件提出了全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重点任务,明确要求从多元参与和服务居民需要出发,优先发展民生服务类、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科技创新类等类型社会组织。

(三)组建创新园管理团队

2014年,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成立社会组织创新领导小组,由区长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率先成立社会组织创新园管委会,由区,街两级政府工作人员组成,提供园区社会组织政策指导、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接、监督管理等综合服务工作。

(四)配套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资金

区财政每年出资150万元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同时,通过整合全区“益家生活馆”“青少年服务”“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运营”等项目资金近800万元,整体打包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二、高标准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

庐阳区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引导社会各方面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引进专业的枢纽型、平台性组织负责运作,高标准开展园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一)政府搭台,打造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平台作为新时期社会关联的新纽带,正在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社会组织培育也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2014年底,高标准筹建了以“社创训练营”和“社创大赛”为主题的社会组织孵化园——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

作为多元参与社会建设平台,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立足庐阳,以“公益慈善理念传播”“支持引领社会创业”“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社会公益资源整合”“社会公益创新展示”“公益研究评估”,为功能定位,“六位一体”推进本地公益事业发展。

(二)专业运营,引进专业团队运营管理

通过招标,将位于庐阳中心位置的园区委托专业组织托管运营,资源联动,培养本地团队和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支持,作为一条纽带,让政府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紧密联系,起到了资源整合与对接的作用,为创新园的组织培育工作缔造了有利条件。

(三)社会支持,组建公益支持网络

园区在功能区设计上,设立“社创俱乐部”,通过每年选取6家成熟社会组织入驻,为新培育社会组织提供智力和经验支持。同时,借助互联网搭建“安徽社创公益”线上公益社群,通过线下沙龙工作坊,“社创之旅”“公益进校园”“公益联席会”等多层面手段搭建社会组织“支持网络”。

(四)精准服务,强化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能力

组织服务上,培育“早期”,注重资源到位;一方面通过链接落地社区、给予种子基金支持、协助资源对接等多方面支持,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链接资源。培育“中期”,注重能力到位;通过社会组织成长营,全真模拟其在社区治理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以沙龙、工作坊、私人理事会、一对一咨询等方式,查漏补缺,全方位提升社区组织能力。培育“后期”,注重意识到位;在社会组织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协助组织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建设,注重组织服务意识提升。培育“末期”,注重跟进到位在培育结束后,注重对社会组织定期咨询和参与社区治理状况调查跟进,了解组织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回应,在组织品牌及能力上进一步提升。

(五)育管并行,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存量社会组织监管力度,严格社会组织年检和抽查工作制度,每年年检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社会组织财务审计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规范化组织运营管理。

三、高效度推行,在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寻规律长经验

在推动组织培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社区需求为基础,以组织人才为抓手,以大赛选拔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支持为核心,以积极推进组织发展为目标,力求探索出一套集选拔、培育、落地、发展”4位一体的社会组织成长发展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5F”专业社会组织培育,“5S”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一)“5F计划”,优化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在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上,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5F计划”:“孵”(以大赛的形式选拔和孵化培育草根社会组织)、“服”(以精准的服务方式全程服务社会组织)、“浮”(以“行动学习”方式助推优秀社会组织浮现)、“扶”(以“扶摇计划”重点扶持部分有发展潜力社会组织)、“辐”(以“社创俱乐部”使优秀组织辐射新生组织)。从而助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

(二)“5S工作法”,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通过专业组织培育,不断开展“益家计划”,项目化推动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并实现由“5F”到“5S”的发展:“识”,立足实际,识别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调研方式了解居民需求,为组织培育提供需求基础。“实”,强化阵地,做实服务。试点成立25“益家生活馆”,匹配相应资金,为后续项目开展提供服务场地。“试”,专业引领,试点服务。依据居民需求,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服务过程中逐步发现居民积极分子,引导其成为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骨干。“师”,骨干挖掘,组织培育。鼓励和引导居民骨干发起成立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益家学院”开展能力培训,逐步规范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施”,资金保障,引导服务。通过社区治理专项基金,支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开展社区治理服务。

(三)区街双孵化,拓宽社区治理主体培育路径

在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培育上,积极推动“一园多中心”建设,即区级建立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三个街道试点建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分别开展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

在区街孵化联动层面:区级孵化专业社会组织落地街道,借助专业组织力量完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功能;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培育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发现优秀社区组织并推荐至区级孵化园接受培育孵化。

(四)街居双服务,拓展两级服务中心服务内容

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街居“家园计划”(“家”,街道级社会服务平台;“园”,社区服务园),在试点街道采取“1+X”模式,即1个街道级中心,若干个益家生活馆。分别由社会组织承接,既统一规划,又独立服务,在服务中以整体思路推进,做到“一居一品牌、一街一平台”。

在街居服务联动层面:街道对专业社会组织提供落地协助和部分资金保障,对其服务情况给区级予以反馈或建议,为社区骨干及社区组织培育打造能力提升平台;社区对各类社会组织服务落地提供各项保障和支持工作,在社区骨干和人才方面不断发掘并推荐至街道进行组织化培育。

(五)三级联动制,推动社区治理平台协同发展

建立健全“区-街-”三级治理服务平台:区级平台,关注基层社区治理研究、社会组织孵化等工作;街道级平台,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服务落地支持、需求反馈等;社区级平台重点为服务、监督与反馈工作,并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和研究视角进行反馈。形成三级联动机制,为城乡社区治理建设提供阵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