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各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市动态

合肥市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日期:2021-03-01 浏览:

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在省厅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培育与规范并举、监管与服务并进,进一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能力提升、作用发挥,打出了创新发展的“组合拳”,社区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截止2020年12月,我市登记成立社区社会组织1270家,备案4163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62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100%。看似不起眼的社区“小组织”已凝聚成惠民生的“大力量”,全民能参与、愿参与、齐参与、真参与和常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良好形势逐步形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政策体系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政策指引是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前进方向。我市高度重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我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我市具有合肥特色的“1+8”政策体系,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推进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有关服务项目”。2020年9月,我市印发《合肥市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参与购买服务政策支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为我市社区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积极培育扶植社区社会组织是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我市从场地、资金、激励、项目等多方面入手,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坚持建设数量和运转质量齐头并进我市支持县(市)区、街道(乡镇、大社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鼓励将闲置的办公用房、福利设施等,通过无偿使用等优惠方式提供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市财政对入驻数量不少于15家社会组织的县(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0万元;对运转良好、每年培育不少于5家的街道(社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20万元项目资金。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县(市)区、街道孵化园34个,建筑面积逾22600平方米,已入驻和孵化社会组织876家。2021年,我们计划再建设县(市)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2个、街道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14个,预算投入财政资金380万。

二是坚持多元扶持和重点扶持相互结合经初步测算,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下拨培育发展奖补资金7000万元,惠及社会组织近2300余家。2020年全市仅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奖补资金就有1349.9万元,惠及社会组织305家。2021年,我市市本级财政预算投入社会组织政策性奖补资金1885万元,继续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同时,我市连续5年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在等级评估中获得3A、4A、5A级别的,分别给予2万、4万、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公益慈善类、科技类、行业协会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在此标准上浮30%。2020年全市再有73家社会组织获得3A以上评级并获得奖补,多家社区社会组织受益。每年开展“百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评选活动,评选出100个优秀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项目和50个优秀街道级志愿服务联合会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万元扶持资金,并且对获奖的100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人开展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是坚持项目投入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2020年,我们投入200万元项目资金与局社会救助处牵手开展“社会救助服务提升暨品牌创建在百街(镇)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交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生活帮扶、资源链接等社会服务。截止2020年末,全市实施四大类服务项目159个,投入项目资金3373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82.7万元,服务困难群众124347人次。

三、聚焦功能定位,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

找准发展定位是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壮大与发展的核心要义。经多年努力,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纽带,在协助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和谐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发挥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助推器”的作用我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方式,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蜀山区西园街道、琥珀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特色,孵化培育低龄老人互助组织、特殊老人志愿服务组织等,补充了社区助老服务;该区五里墩街道、小庙镇培育特殊人群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为社区、乡村中残障人士服务提供协助和支持。瑶海区方庙街道联合社会专业人士积极组建了“四叶草”家庭发展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以特殊家庭为重点,提供文体娱乐、教育、就业、养老、心理慰藉、法律援助等家庭综合服务。

二是发挥了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催化剂”的作用。我市蜀山区积极探索推进“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完善基层自治体系”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该区在稻香村街道、西园街道、笔架山街道试点,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组织设置模式,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引入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健全治理体系。新站区探索“社工+义工”模式,在社区内部形成社工引领指导、高校志愿者协调、居民参与的志愿合作队伍,涌现出了“爱心桥志愿先锋队”、“新站区爱心纽扣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磨店热心大爷”、“磨店操心大妈”等一批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打开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新局面。

  三是发挥了疏导城乡社区治理难题“减压阀”和作用长丰县义井乡、庄墓镇和水湖镇等7个乡镇的社区社会组织治安巡逻队开展了晚间治安巡逻服务,同时宣传消防知识、食品安全、防溺水等常规知识。该县庄墓镇、杨庙镇和水湖镇等,成立了法律服务、矛盾调解和反邪教等社区备案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庐江县磙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开展的“红色晚霞”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了多支社区团队,开展日常治安巡逻和小区管理。

四是发挥了加强社区党委和居民关系“粘合剂”的作用。文化体育是社区社会组织重要的业务范围,丰富多样的娱乐、文体活动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巢湖市南巢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组建社区文化工作队,通过举行社区文化讲堂、社区网络春晚等,实现了文体活动常态化。瑶海区方庙街道万绿园社区社会组织结合社区老年大学,自发组成了万绿园社区文体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已成功打造舞蹈、腰鼓、红歌团、黄梅戏、剧社、太极拳、太极剑等8支文化队伍。瑶海区三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承接“艺夕阳”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知识讲座、文艺学习、集体活动、专业培训等活动,让退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外部参与不够,资源较为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小,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社区社会组织队伍不稳定;我们作为市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在对基层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做得也不够,没有形成全市的特色、品牌。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再一步改进。

社区社会组织是不断推进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其作用发挥必将越来越显著。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合肥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计划、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计划、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计划,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更好发挥作用,努力构建全市社区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新格局,为合肥市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