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鞍山市民政局以服务社区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走出了一条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一、强化“四个保障”,着力夯实基础
一是政策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马鞍山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马鞍山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马鞍山市福彩公益金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马鞍山市关于深化社会治理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营造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平台保障。建成马鞍山市社会组织孵化(指导)中心、马鞍山市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目前,全市县区级孵化中心6个、60%以上街道(乡镇)建成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心。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场地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成功孵化了近300家社会组织,基本构建了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培育服务专业化、服务平台标准化的发展格局和市、县(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
三是人才保障。连续两年举办“领航计划”社会组织负责人、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长三角社会工作专家、学者、品牌组织创始人,紧扣社会组织发展、拓展项目、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等主题,共举办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社会组织负责人160人,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72人。加强社会组织专职人员能力培训和从业管理,鼓励支持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或管理人员,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师、优秀社区干部等构成的社会组织专家库,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是资金保障。研究制订了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的社会组织目录,全市超过300家社会组织纳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其中市级118家。两年来,全市累计拿出福利彩票公益金600余万元,累计资助社会组织公益项目100多个,内容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婚姻家庭、专业社工服务等社会保障领域,有效激发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热情和活力。连续开展了三届“马鞍山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项目50多个,资助资金达300余万元。对新入驻市孵化中心的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会团体,给予开办经费3万元的活动经费资助;对经评估获得3A、4A、5A等级的社会组织,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
二、发挥“四个作用”,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主动服务网格。开展社会组织“进网格送服务”活动,通过深入微网格、参与微服务、承接微项目、培育微公益、共推微治理,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将专业服务有机嵌入网格。马鞍山市社区便民服务网络中心为社区的独居、孤寡、特困、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料理、日常家政等方面服务;通过社区服务站点登记整合老人信息14000余名,提供家政卫生、送餐、理发、清洗保洁、医疗健康等各类服务5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助老,义诊,手工等活动480余场次;健康体检,送温暖,爱心蓝手环免费发放服务等,惠及200余老人。
二是重担急难险重任务。近年来,马鞍山市直接服务于民生领域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日趋活跃,在扶贫帮困、慈善求助、疫情防控、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鞍山市蓝天救援队参疫情防控,免费为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消杀40多万平方,参与社区义务值守400余人次;马鞍山市红十字救援对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为马鞍山高速段停摆车辆提供盒饭、开水等;马鞍山市保安服务业协会在防汛期间,成立200人的突击队,在防洪大堤值守17昼夜,受到市区领导充分肯定,成为了推进公益事业、弘扬慈善精神的引领者。
三是服务中心工作。在“生态环境”、“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中,社会组织出钱出力,勇当先锋。凡星公益、绿满皖江开展“捡拾星球”、“社区环保嘉年华”等活动20余场次,社区5000余人次参与,通过入户宣传、培训志愿者、广场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环保和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定点投放。
四是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马鞍山市律师协会,围绕社区工作开展矛盾纠纷调节150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16起;马鞍山市心理咨询协会调节婚姻矛盾260多起,成功215起;红围巾公益评为省级党建示范点,他们的党建“微管家”、“暖心亭”等项目为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开展和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全市还涌现出了“含山县吴楚好人志愿者”、“当涂义警”、“花山红袖标”、“雨山红袖章”等一批品牌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三、着眼“四个创新”,拓展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三社联动”培育机制。创新“以社育社”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殷实E家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两年来,花山区塘西街道行云健康管理协会、艺书青少年儿童服务站金安议事服务站、金安义务巡逻队、金雅美相服务社等14家社区社会组织完成孵化。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对话机制,由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牵头,每季度开展一次面对面座谈,按照“问题导向”,由社区书记主任讲需求提思路,社会组织负责人想点子谋项目,实现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
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在“三社联动”试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打造“社区客厅”,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向邻里化、亲情化转变,让“社区客厅”成为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功能大客厅。目前全市共建成6家。
三是创新社区孵化模式。今年以来,探索成立3家社区社会组织互助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公益服务、“三社联动”及“微公益”等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公益项目资金资助,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探索成立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融创空间,开展“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社区融合助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畅通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区辖区范围内企业互联互通渠道,依靠企业市场化经营提供资助并赋能社区社会组织。该平台助力社会组织和与先进地区社会资源融创,促进项目合作、产品对接、经验交流,实现社会资源有效衔接,多渠道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运营3个月来,街道、社区反应良好,深受百姓认可。
四是创新公益助力平台。创办花山区公益膳食馆,和县“和州红”公益平台,创新公益平台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以爱心人士众筹形式,成立安徽省首家具有自造血功能的纯公益餐厅,按照股东“永不分红、永不退股、盈利公益、亏损自负”模式运营。公益膳食馆设立公益基金、益起来助学基金、天使公益基金,全部利润用于助老、助残、助学、救灾、帮困等公益项目。自成立以来,共有70万余人次爱心市民就餐,累计投入公益资金150万余元。公益善食馆志愿服务总队注册志愿者达到12260余名,开展各类公益活动400余场,参加志愿服务达到4万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15万小时。每天为周边街道社区70岁以上低保、独居、病弱老人免费提供“爱心助老餐”,截止目前,共为低保孤寡病弱老人提供5.9万余份免费爱心餐;每周开展“益起来助学义卖”,已开展217期,筹得善款50万余元,资助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大中小学生,已帮助了65名贫困学生,有12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和县创办公益超市项目,和州红公益超市+公益餐厅,运营2个月来,每天有600多名爱心市民前来购物、就餐献爱心,营业额每天15000元左右,公益超市和餐厅产生的利润设立的公益基金,预计每年能为基金提供100万元以上,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公益善食馆、和州红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中国志愿杂志等全国性媒体给予宣传报道。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2017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创投大赛银奖、全国青年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全国工商联“创新中国特别奖”、安徽省十佳公益项目、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集体等荣誉,成为马鞍山一张闪光的“公益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