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中党组织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雅安探索
“
过渡安置阶段,雅安打破原有建制实行帐篷党建工程,实现第一次转型,形成“党的组织建起来、党员作用发挥出来、群众组织起来”的格局。灾后重建阶段,又实现从变“单兵作战”向“多方协同”的第二次转型,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主动参与、服务重建;现在,雅安逐步改变基层党组织既是基层事务的领导者、又是实施者和裁判者的“全能型”现状,实现从“面上服务”为“重点服务”的第三次转型。
这“三次转型”,始终贯穿服务这一主题,推动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中心工作,并为探索建立地震灾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跨界”互补
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更紧密
由省市共建的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搭建了党政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对灾害的跨界平台,纵深式工作机构和扁平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最广范围联系、服务。灾后重建近一年,雅安推动灾区社会治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科学化运行,探索建立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
“这是我们中心成立后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意义重大。”李文军说。参与志愿服务有近20年的历史,他一直以来只是在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规模。
这次的“六·一微心愿”活动,于李文军,于蒙阳镇社区,都是一次意义略显不同的活动。
在抗震救灾中,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凸显,让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充分发挥其联系广泛和专业特长的优势,为党委政府填补空缺,完善救灾体系起到积极作用。雅安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承担公共服务的作用。
今年3月,被定位为“大群团”格局的工作阵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平台、社会协同的服务窗口、服务群众的公益总部、爱心企业的公益伙伴的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它整合了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可以避免因‘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出现覆盖不够或效率不高的情况。”雅安市群团组织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学生资助、困难群众帮扶、就业创业等群团组织共性项目的资源,或阵地资源方面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灾后重建,加大社会组织特别是基金会的协同力度。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雅安先后建立了64个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站)。今年底前,将推动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完成。
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探索新形势下聚合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让党组织与社会组织“跨界”互补合作更加紧密,推动灾区社会治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科学化运行。
依托服务中心,5月,雅安首次启动购买社会服务工作。
雅安市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灾区群众人文关怀、灾后特殊困难群众帮扶、灾区群众创业就业、灾后重建社会力量协同等项目,每个项目的经费标准原则上在20万元以内。“届时,我们还会对社会组织项目执行综合绩效进行评估。”
群众自治
党组织引领自治组织参与重建
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到灾后重建,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和保障性作用。从试行的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到圆梦“580”、自强互助合作社,再到自建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各级党组织有效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灾后重建发挥群众主体、主责、主力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重要铺垫。
从去年10月动工开始,李怀清算了一笔账:除了装修请的师傅以外,木匠和泥工没花过一分钱工钱。
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得益于当地建立的自强互助合作社。每一个村民小组成立以木工泥工为主、党员群众为辅的“土专家”施工队,按照木结构、砖混结构服务序列,互帮互助完成建房工程。
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到灾后重建,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的引领性和保障性作用。在地震灾区试行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在全市试点建立的村(居)民议事小组、村(居)民议事机构,对物资发放、房屋受损情况鉴定、过渡安置政策执行、选址重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了民主讨论协商。而自强互助合作社最初的原型,就源于这样的议事机构。农房重建启动后,互助的基本模式不变,但工作主题由当地群众主动义务参与物资发放、拆除垮塌的危房等救灾工作,变成农房重建。
这种制度,不仅解决了散户重建独木难支的窘境和工匠紧张的问题,村民们辛苦几个月的成果,等于为每家每户节约了几万元的工钱。
党组织有效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是取得应急抢险、过渡安置重大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也为灾后农房重建发挥群众主体、主责、主力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重要铺垫。这种自发成立群众自治组织,在灾后重建的雅安,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
这点上,体现最明显的要数“自建委”模式。
去年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安置小区建设启动后,重建户业主召开大会,组建了由9人组成的自建委员会,69岁的杨洪全高票当选为“自建委”主任。
“自己看着修起来的房子,住起心里都踏实。”冯成说,每天在现场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协调沟通业主、村民、施工方、监理方等方面的问题,在亲自参与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他对新村聚居点的工程质量有足够的信心,“如果哪里修得不合适,或者业主有疑问,我们要帮忙协调解决。”
像这样的“自建委”,在雅安的237个新村聚居点全面建立。由7-9人组成且不与村“两委”成员交叉的自建委,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民主选举等办法,独立自主地开展价格谈判、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质量监督、事务协调等工作。
在“自建委”逐步壮大后,雅安开始从制度层面保障其工作的规范运行。一方面实行“自建委”必建临时党支部、自治章程和工作台帐,及时公示重建政策、工作职责、个人承诺、资金使用、质量监督情况、群众疑问;另一方面,地方党组织召集住建、发改、国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自建委”成员进行招投标、财务管理、房屋质量技术监督等知识培训。
群众自治组织无疑为灾区各级党组织加强群众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灾后重建开展近一年,雅安开始积极思考灾后重建后聚居点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长效运行方式。
“我们届时将引导‘自建委’向新村管委员、小区管委会等平稳过渡,将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拓展延伸。”雅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互惠共赢
党组织激发经济组织活力
灾后重建不仅仅把住房建好,更重要的是解决长远发展致富问题。专合组织是基层党员干部锻炼的“疆场”,雅安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克服“公司+农户”模式中追求单向利益最大化的不足,充当群众谋利益、求发展、维权益的主心骨、贴心人和引路人,使党组织成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芦山县农工委的工作计划上,赫然列着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的目标:发展300家专合组织,平均每个村至少有3到4家。
为了让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雅安提出建设35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每个幸福美丽新村打造1至2个主导产业,新村聚居点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
“专合组织可以成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党群联合致富链条,”芦山县农工委有关负责人说:“专合组织是基层党员干部锻炼的‘疆场’,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它的特殊性,这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按照这一思路,目前芦山县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已有108家,分布在种植业、牧业、林业、服务业、渔业。
灾后重建不仅仅把住房建好,更重要的是解决长远发展致富问题。雅安各级党组织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造血功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民生事项来抓,着力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强后劲。鼓励灾区企业吸纳受灾群众就业,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落实好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受灾群众就业。
名山区经信局副局长胡文勇介绍,目前名山区已经建立3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1个茶商会。从生产自救到灾后重建,经济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