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基金会快速发展需要人才支撑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基金会数量为2961家,同比增长15.89%;中国基金会资产总额为923.09亿元,同比增长17.61%。这些无不表明,中国基金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然而与此不协调的是,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少得可怜—2012年中国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10345人,平均每家基金会拥有专职人员3.72名。拥有3名及以下专职工作人员的基金会比例为66.41%;拥有5人以上专职工作人员的基金会仅占18.59%。专业化人才的“供求不平衡”显然已成为基金会快速发展的重大瓶颈。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基金会全行业的专职就业人数却刚刚破万。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基金会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公益领域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发展情况落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基金会对专业人员的巨大需求。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客观地分析,基金会专业化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工资待遇过低。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基金会要运营大量的公益资产和公益项目。这必然要求基金会能够科学高效地开展募捐和支出,做好信息公开透明、项目运作和管理、保值增值等工作,这些只靠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难以完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助方认识到慈善不只是“给钱送物”,善心运作不当还可能产生“恶果”。现代公益慈善的专业化运作,需要执行团队的职业化投入。其团队的人员要具备公益精神,但其生活同样依赖于职业所得。他们与其他劳动者一样,也要建立自己的家庭,维持有尊严的生活,需要一份正常的收入。
应该看到,虽然基金会不像企业那样能够迅速吸收大量就业,但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非营利组织,它可以盘活社会上的志愿资源,释放巨大的公益能量。每年数以百亿计的公益资金投入社会,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减轻了财政负担,为完善公共服务、传播公益理念、培育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看,中国的基金会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全行业都需要从“游击队”转为“正规军”,但它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调动各行业、各年龄层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各级党政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应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基金会的快速发展,为基金会吸引专业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也需要“真金白银”式的引导和支持。
(来源 瞭望 文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