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今日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关注

青年时评:购买社会服务促就业 须防“跳板”效应

日期:2014-06-12 浏览:

 

青年时评:购买社会服务促就业 须防“跳板”效应

 

  山西省日前推出系列措施:在该省每个乡镇和社区,政府将各开发一个基层公共管理岗位和一个社会服务岗位,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重点吸纳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该政策旨在“一箭双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也缓解基层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短缺状况。

  “政府购买”,将政府职能下放给社会,为民间的社会组织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就山西省的新政策来看,大学生有了工作,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也得到了填补,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了满足,两相欢喜。但应该看到,一项政策要解决两大问题,前提是所购买的社会服务质量有所保障,这需要购买背后更多的细致工作,才能避免导致“两头没着落”的尴尬。

  公共服务的许多领域,入行门槛也许不高。比如基层社工、协调员,从其工作内容看来,并不涉及太多专业事务,谁都能够上手。但这份工作需要涉及纷繁的社区人事,解决复杂的人情和社会难题。政府通过定向购买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获得这一工作,这样的努力值得尝试,但通过一些后续培训来帮助他们更胜任这一岗位,意义同样重要。如果为了促进就业而降低了原本社会工作的效率,也许效果得不偿失。

  另有一点也值得关注,大学生并非看好基层岗位的前途,许多基层岗位已经变成了著名的“跳板”:比如大学生居委会干部,流动率极高—毕业暂时找不到工作,拿基层工作当过渡,很快又离职了,于是在岗的都是“最年轻的人”。这样的状况如果不能通过更合理的制度加以改变,促进就业的初衷显然也要打些折扣。

  政府尝试全新的管理模式,自然值得鼓励。但政府购买最终的目的,并非解决就业,而是创立一种公共服务的模式。基层公共服务岗位不应当被看做一个又一个空缺的“坑”,而应当被视作一门又一门专业领域。这项政策最直接的目的,是能通过政府购买的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劳动力供应市场。提高行业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良性运作起来,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着墨于培养刚出校门的年轻人,那就再好不过。但如果着急地“跳步走”,恐怕起不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