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开放报告》发布 涉及社会组织内容
昨天上午,首个《中国开放年度报告2012-1013》在综合开发研究院正式发布,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该报告是国内第一个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区域发展等领域全方位、系统性提出中国新一轮开放政策体系的研究成果。研究结合全球开放的新趋势,分析了新一轮开放的新思维和新格局,中国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推动中国新一轮开放的路径选择。
在谈到撰写上述报告的初衷及背景时,樊纲认为,新一轮开放是全面、高层次、对等的开放,是经济、社会、行政、文化等主要领域的同步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步到位的、按着国际较高标准的制度性、规范性开放。中国目前的开放以WTO原则为标准,随着WTO规则的逐步边缘化和被超越,中国需要确定新的开放标准和水平。同时,中国的开放标准和水平也不能简单与美国主导的TPP、TTIP的标准对接,否则中国的开放将陷于被动。
樊纲强调,提升新一轮开放标准和水平的重点是推进内部开放即内部改革,内部开放标准和水平决定外部开放标准和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提升开放。
据介绍,上述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开放与世界开放的关系,梳理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20国集团、金砖五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开放以及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产业准入、服务贸易、金融业、物流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科技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对外投资等经济领域的开放战略;针对中国人口、行政体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组织、文化和传媒等社会文化领域的开放提出了对策措施;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边境地区、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区域开放,特别是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和建设提出了发展思路。
樊纲认为,全球化“红利”永远存在,如今的全球化“红利”比信息革命前更加多元。主要表现在信息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带来的自动化产品应用中生产能力的提高(深海作业、太空培育、超导材料、非常规能源开采能力等)、生产效率的提升(无人飞机,遥控机器人的自动操作、3D打印、无纸化办公等)、交易方式的拓展(电子商务的普及如网购、手机上网交易等)、交流的便利(远程视频通讯、卫星遥感指导等)。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是否继续开放是个伪命题,真问题则是如何防范金融开放风险。亦即金融开放的推进,一是要与金融管控能力相一致、相匹配。要有序开放,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和深化金融开放。二是要与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同步推进。”樊纲说。
据了解,《中国开放报告》是在陈锦华名誉理事长的指导下,综合开发研究院将《中国开放报告》作为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由项怀诚理事长和樊纲院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全院主要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完成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了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