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同时,多处论述涉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甚至单独以报告的第七部分对“社会管理”进行论述。
这其中释放出怎样的政治信号?社会组织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局面?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不出意外,“如何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又将成为广大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者专访资深专家、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以上问题进行个人解读,或可为参政议政及建言献策提供更丰富的视角。
在王振耀看来,如果在“社会体制改革”的框架下看待社会组织发展,那么,后者无疑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记者: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组织”这3个关键词,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王振耀:我认为,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枢纽、基础或“承载器”。
未来几年之内,我们要达到人均GDP1万美元的水平。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是意味着一系列新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要素的重新组合,意味着新的组织方式的产生,人们的社会需求会逐渐增多,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社会服务。
这种社会服务,需要社会组织来完成。因为当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靠一户一家来提供服务显然满足不了需求;政府也不可能直接提供这些服务。比如,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需要送饭、喂食、聊天等服务,全世界没有哪个政府可以直接提供这样细腻的服务。
所以,我们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来提供这样的服务。只有发展社会组织,才能进行社会管理。
在我看来,这3个关键词释放的信号就是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要落脚于社会服务,要发展各种各样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展开各种服务。
记者:十八大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可能会带动一系列政策、行政要素的调整。您对此做何预期?
王振耀:首先,政府会鼓励更多民间组织注册、发育、成熟。未来,以家庭服务等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会得到快速成长,这将对养老、儿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促进。
其次,慈善公益组织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更多的企业家会参与进来,下一步,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在未来会发展更快。我估计,每年的慈善捐款将达到几千亿元的规模。政策信号就是财富,它会带动大量捐款,捐款又会对公益事业产生出更大的促进。
再者,政府职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公共服务职能将得以强化。一方面,政府会加大投资,兴建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政府会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组织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鼓励专业化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政府的综合协调功能、提供资金规模及购买服务的政策会得到强化。
政府花钱、民间捐款,慈善事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政府和社会大众间的环节会不断强化,从而产生新型社会结构,这就是社会体制的建立。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派出专业社工服务老人,政府在哪里?它在后面,提供信息、资金、政策,并监督社会组织。
此外,社会道德的建设方式会产生深刻变化,公众参与的方式也会变。
记者:十八大报告单独拿出一个部分(第七部分)来讨论社会管理,这是否意味着社会管理的涵义有所变化?今后,社会组织的发展将处在怎样一个格局中?
王振耀:我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社会管理,是服务型、保障型的社会管理,是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管理。
这次把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健全各种保障体系纳入了社会管理,这是和以往的一个重大区别――它把服务放在了首位。
只有这样做,社会管理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管理,而不是一种被管的、要老百姓服从的管理,不是计划经济式的管理,也不是原来“维稳型”的管理。它通过解决老百姓日常的各种困难来实现社会管理,它在报告中被纳入社会建设,是建设性的。
你看十八大报告的第七部分,谈了教育、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管理,又在社会管理中阐述了多个方面。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它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点,就是要服务人民。
记者:既要“政社分开”,又强调“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振耀:过去我们说的社会组织,大体上有3类:最高端的就是“政府组织”,比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其从业者类似于准公务员;第二类是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比如各种各样的政府退休人员办的或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办的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各类草根组织。
过去政社不分,注册组织要求有主管单位,这造成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的干预过多,或者别的部门很难监管有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这就需要政社分开。
社会组织应该是独立的,这意味着法律可能要做大的修改。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改革,我认为经验比较成熟,可以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那么,在政社分开的背景下,我说的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比如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是否要取消它们呢?我不太同意简单的“去行政化”,这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我觉得,这些大型社会组织,可以不取消,而是进行功能转型,搭建桥梁和枢纽,与民间组织形成互动。比如,残联可以作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与助残类的社会组织进行良好的互动,为这些组织提供平台、资源等等;妇联也是一样,可以帮助妇女类的社会组织发展。
未来社会组织的格局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社会体制改革跟别的改革还不一样,它是转型,而不是剥夺某些人的利益,不是要取消现在的人民团体。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