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国内慈善超市难以为继的困境,美国好意慈善超市110年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的是对慈善超市更人性化的定位。慈善超市,仅仅是定时定点的救急场所?仅仅是二手物品的集散平台?仅仅是为低保人群捐几袋大米?当然不是。单纯的施舍,仅仅能解一时所需,处理不当,还会伤害接受者的自尊。而好意慈善组织通过销售捐赠物品,将资金用于为困难人群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这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基于平等的互助原则,也是现代慈善精神的意义所在。
要想慈善超市持久发展、永葆活力,关键在于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在好意慈善超市,人人都能成为捐助者,也能成为参与者,消费者不光是穷人,捐助者不仅是富人。中国慈善超市要避免昙花一现,根本上是要推广“人人都能做慈善”的理念,唤醒“人人都来做慈善”的行动意识,吸引更多困难群众参与到慈善超市的建设中,形成以普通人群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同时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在救人、自助、互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筱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