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今日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关注

“去官化”重塑社会组织公信力

日期:2012-04-18 浏览:

“去官化”重塑社会组织公信力

北京市民政系统日前举办开放日活动,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基金会组织和新登记的社会组织中,已经基本实现没有公务人员担任重要职务。未来几年,北京市各个社会组织将通过换届选举方式,逐步让现任公务人员从社会组织中退出。(4月17日人民网)

近年来,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新闻的曝光使一些社会组织遭遇信任危机。显而易见,由负面事件及其应对不济所带来的血荒、捐款量降低,折射了公众对社会组织不信任、对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查处滞后的反感。重塑社会组织公信力,必须从刮骨疗伤的改革开始。北京市提出现任公务人员从社会组织中退出,是通过“去官化”,让社会组织回归社会的改革之举。

固然,官员在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方面官员大都是任命制,缺乏直接利益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考量,另一方面官员大都是半路出家,少有社会组织的专业经验,影响社会组织的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官员在社会组织任职,导致政事不分,官方色彩过于浓厚,导致社会组织界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中国红十字会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就是典型的一例。毋庸讳言,公权力与社会组织的职责未能厘清,导致接收捐赠、款物使用和管理等账目模糊,信息不对称,在社会舆论的突袭之下,最终造成“三天毁掉一百年”的滑铁卢。还要看到,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的成长,为社会组织回归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崇尚公平、信守契约等市场经济特质的有效运用,为社会组织更好更为规范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社会组织去“官化”乃大势所趋,也是民主法治的现实诉求。

社会组织去“官化”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尝试和明智选择。每个公民都应有放大自身价值的追求,竭尽社会责任的胸襟。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把每个社会成员的力量聚集起来,不仅使之成为社会运行的减压阀和润滑剂,还要成为社会向善的保鲜剂和源源不绝的动力。社会组织的去“官化”折射了政府的自信,而且将社会管理转化为全体公民的共同担当,实现从“要我公益”到“我要公益”的切换,善莫大焉。不过,社会组织去“官化”不能只在不北京一花独放,应通过立法,从制度上厘清政府权力和社会组织的法律关系,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回归社会,完善治理结构,更好地保障社会组织独立运作,公开透明,打造真正的“玻璃口袋”。

来源:观点中国

    编辑:韩宝实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7_3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