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慈善事业监管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民政部日前公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纲要》提出,将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慈善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完善慈善公益信息统计平台,及时发布慈善数据,定期发布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公益慈善组织已成为服务社会重要平台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700多亿元。2008年年初的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等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
据介绍,2010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达到700多亿元。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由2005年底的31万个增加到44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975个增加到2168个,许多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其服务宗旨。公益慈善组织已成为吸纳就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其服务宗旨。全国已建立3.1万个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分工协作的社会捐赠网络。公益慈善组织已成为吸纳就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志愿服务组织大量涌现,队伍不断壮大,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在取得如上成绩的同时,社会公众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争议和质疑也一直未曾中断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认为,没有透明,慈善就会缺少公信力,因此,一点流言蜚语就可以引爆整个网络,一个小事情几乎抹煞中国几代人做的所有善行。没有公信力,慈善就没有未来,没有公信力,你就募不到款,就不能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就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无法应对巨大的自然灾害。
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信息需公开
民政部特聘专家、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我国的慈善事业要发展,第一步必须要做的,就是慈善组织和每一个慈善项目公开信息,披露数据。从最近的几次社会事件中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慈善信息公开太缺乏了。
但随着今后公众认识的提高,一定还会对慈善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求公开慈善的效率和效益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国慈善业要走的第二步,也是《纲要》中提到的,公益慈善组织引入第三方评估。因为第一步公开的慈善组织的募捐款项、财报等,都是数据性的信息,普通公众可能看不懂,也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第三方评估能够追踪动态评估捐款的到位、使用情况,能够客观评估慈善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经济社会效益,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捐款,是否真正帮助到了自己想要帮助的人。
记者从《纲要》中了解到,未来五年,我国将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以确保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之原则。民政部门鼓励慈善组织利用互联网及时披露捐赠信息。
同时,民政部还将在慈善全行业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慈善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完善慈善公益信息统计平台,及时发布慈善数据,定期发布慈善事业报告。
《纲要》还提出,从完善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政策入手,逐步推动慈善组织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实行阳光运作;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董克伟)
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