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在全国民政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做交流发言
创新模式 整体推进 努力营造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良好舆论环境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大部署,民间组织管理局在新闻采访、媒体合作、信息公开、舆情收集、网站运维、新媒体应用、宣传队伍建设、宣传主题策划等八个方面,大胆创新,以信息引领宣传,以信息助力宣传,实施“全信息牵引式宣传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一、整合四股力量,夯实工作队伍
一是建立专职机构。民间局于2013年4月专门成立信息宣传处,配置4个编制,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二是建立信息宣传员队伍。在37个地方登记管理机关和1200多家全国性社会组织设立1500多名信息宣传员,发挥信息收集和传播作用。三是建立社会组织专家智库。将北大、清华、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近百名专家学者纳入智库,发挥外脑作用。通过三方面工作,整合了民间局、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四股力量,凝聚成宣传合力,形成了立体式工作队伍。
二、坚持四个同步,革新工作理念
一是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在重要政策发布、重要会议召开、重要业务培训时,同步部署宣传工作,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传播策略和表现形式,做到主动策划、正面发声。二是宣传工作与资讯服务同步。革新传统“灌输”式宣传为资讯服务,变显性宣传为隐性宣传,通过向工作对象供给资讯信息,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三是宣传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注重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初步建立新闻口径库、图片资料库、舆情信息库,提升了工作效率。四是内部宣传与外部宣传同步。利用媒体对外宣传的同时,通过手机报、座谈会等形式,加强针对登记管理机关,社会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内部宣传,做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力量。
三、构建四种机制,规范工作方式
一是政务信息公开机制。通过中国社会组织网、民政部门户网、民政部官方微博,每年依法发布政务管理信息、公开社会组织登记信息、回应社会公众关切信息万余条;同时与办公厅和政策法规司加强沟通,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二是采访报道协商机制。遇敏感事件采访时,积极与媒体进行事先沟通,找准交集,实现聚合,寻求最大公约数,壮大主流舆论,传播正向能量。三是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按照《民间局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发现重要舆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集体会商,统一新闻口径,把握好时、度、效,及时发声、据理发声、有效发声。四是信息互动共享机制。依托庞大的信息宣传员队伍,及时上传下达重要舆情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初步实现全国信息的交流互动。
四、融合四个平台,扩大工作覆盖
一是以主流媒体平台为基础。重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央广等最具影响力主流媒体集中发声,引领舆论,并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杂志,进行深度报道。二是以门户网站平台为支撑。以民政部门户网、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基金会网三网为发布中心,与人民网、新华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密切联系,推送重要信息、开展活动直播、策划主题宣传,放大宣传效应。三是以电信通讯平台为辅助。运用政务短信平台,向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全国性社会组织秘书长、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关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800余人,发送社会组织舆情手机报,点对点提高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四以新媒体平台为前沿。开通“社会组织动态”微信订阅号,发布信息216期1500条、吸引关注4200人、日均阅读量5000余次;建立“全国社会组织之家”、“公益慈善组织之家”、“省级登记机关之家”QQ群,并带动建立21个地方群,囊括系统人员4600余人;参与维护民政部官方微博,发布信息500余条,回应社会关切近百件。
五、编制四份报告,创新工作载体
一是编制舆情摘报。向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代表,发布《全国社会组织舆情摘报》272期,信息3100多条,日阅读人数1.5万。二是编制舆情快报。重要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编制快报,通过纸质、电话或短信方式上报。三是编制舆情专报。面对群众关切、媒体聚焦、网络追问,及时编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岷县漳县抗震救灾”、“全国性社会团体大数据分析”等28份专题报告,全面分析事件来龙去脉,研判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四是编制舆情年报。综合梳理年度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信息,纵横对比,总结规律。以四份报告为核心载体的舆情服务,发挥了良好的改革助力和正向激励作用,增进了信息交流、提供了信息预警、促进了工作创新、辅助了决策支持。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