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行让我收获:信念、方法、技巧
2017年11月27至12月1日,我很荣幸参加了由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主办的2017年广州市社会组织负责人赴港研修班(总第二期)。主办方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为此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感悟,用脑分析,与30名来自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学员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学习之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历时5天的学习,给我带来很多收获与反思,“信念、方法、技巧”三个关键词是我这次赴港培训的最大的收获和感受。
一、系统的国情学习,坚定了“党员社工”的信念
这次培训之行的首日,承办方香港金融管理学院邀请了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李炜先生为我们围绕“把握新时代新思想脉搏——十九大后国内形势与新挑战解析”,分别从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内外部原因、中国在全球的影响、中国未来面对的国内外挑战、中国未来的前景等五个方面给我们上了一堂极具参考价值的“党课”。通过“各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我们直观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当前社会经济和外交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且这个成就是“世界独一无二”。这让我们30多位身在香港特区的学员第一次从外部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和社会制度的优势,树立了更为强大的民族自信!对于一个扎根在开发区和“农转居”地区开展服务的党员社工而言,在李老师的授课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判断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的标准是 “发展”和“公平”,而这正是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到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前线服务中,我们在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联合各方资源,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参与永和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战略发展,解决城镇化和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这也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党员社工,我也时刻牢记使命,把“人”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这次香港培训的压轴课程是驻港央企高管刘大洋博士主讲的“领导力解析”,刘博士把社会组织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定位为“人”,从多个角度分析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与文化的演变,揭示了我们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理性”和“感性”方面的区别,这对我一直致力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践中的“服务对象本土化”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不禁反思,“情、理、法”也是我们在前线服务中遇到的婚姻危机、家庭矛盾、医患沟通等问题的演变规律。经过这次培训,作为一名党员社工,我感悟到在社会组织管理上“要把被管理者变成同行者”,在专业服务上“要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二、专业的管理培训,领会了“现场管理”的方法
在参加赴港研修班前,我们机构内部共开展了12期的“学习季”管理人员培训,我负责其中的“如何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部分。为做好这次培训,我时常带着“如何提升领导力”及“如何制定管理清单”等问题奔赴各项目。适逢这次社会组织负责人赴港研修班,我带着同样的问题来到香港。十分幸运的是,在香港之行的第二天,我参加了由香港现场管理学会副会长、留港资深社工汪国波先生带来“创新思维与社会治理精细化”主题培训。汪老师的培训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结合多年的内地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特别是广州家综的“现场管理导入”为案例,使我们清楚地感受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管理技巧案例模拟上,汪老师用“电影票”的故事,成功引导了在场的所有学员反思了“管理清单”的作用,切实地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实施工具。
这次香港培训的多元化、多维度,也让学员们感到既有“操作层面”的管理技巧学习,又有“思想引导”上的领导力培训。正如前文所述的刘大洋博士在领导力培训中指出,“作为一名社会组织负责人,必须有乐观的精神,永远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相信自己,走过去就是光明”。刘博士说的这句话,我相信能引起众多社工机构管理人员的共鸣!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香港社会福利有其政治和经济背景,我们在参考时,必须关注社会状况。
三、接地气的现场讲解,重温“专业为本”的服务技巧
这次培训除了集中授课以外,学员们还以“社会服务组”和“行业商协会组”为单位,分别到香港知名社会服务机构和行业商会进行实地学习、交流。“社会服务组”以社区营造和发展为主题,实地参观了4个不同的社福机构。在香港新家园协会(深水埗)交流中,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新移民”服务这一非政府资助项目的专业设计及筹款技巧,看到了充满使命感的社工如何引导“新来港人士”的互助;在香港岛南区石排湾邨的实地参观中,在区议员细致而充满感情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香港公共屋邨社区问题的解决流程和技巧,并学习了社会组织在屋邨整体搬迁所发挥到的“社区网络重构”作用;在全港社会服务机构的“娘家”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交流现场中,我们了解到“联合全港社福机构一起购买保险”及“反映社福机构的诉求,为特区政府制定施政报告提供参考”等可在广州复制的案例和经验。在香港规模第二大社会服务机构——明爱坚道社区中心的学习中,我们全面地了解到香港从二战后的社区发展的历程,而这个历程的核心是“需求为本”,从专业操作上我们可以把这一经验总结为五个步骤:评估社区需求,联动寻找共性问题;构建沟通平台,联合制定服务方案;聚合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参与社区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营造“互爱、互助、互信”的社区支持网络。
在社会服务机构参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值得共同学习的理念:香港社会服务机构在介绍服务的时候,第一张PPT就是一张能引起人们“震撼”的照片,而从照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问题”,随后的PPT讲解均围绕此展开,让人们对社工服务的前后效果产生强烈的对比。番禺区慈善会秘书长张小波评价说,这是一种思维,一种“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希望我们广州的社工应该从“专业手法导向,走向问题导向”,精准分析和回应社会最迫切、最关心的诉求!
从总体上看,这次赴港培训是一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技巧的重温之行,是一次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的开拓之行,是一次更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党性教育之行!
(作者系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