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组织形式,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社会组织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组织。目前,在我市这类社会组织中主要包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农村公益性社会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近年来,在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从2004年11月起,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培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各级民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全市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业务主管部门配合、农户和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全省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供了典型示范经验。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由2004年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70个,截止2007年底发展到130个,主要涉及农村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服务业等领域,拥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共6856人,带动农户上万个。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美化农村环境、救助贫困农民和留守失学儿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推进农村民主、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市推进农村“三个文明”、优化农村管理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发展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对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各类专业经济协会抢抓发展机遇,攻坚克难,打造“协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的农户、企业、合作社连成统一体,为一村一业一品一会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增强了农户抗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户、企业、合作社个体想办而办不成的事,一批功能强、作用突出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已渐露头角。如,市禽业协会、市果蔬产业协会、市食用菌协会、市奶牛协会、市水产品产业协会、杜集区养鸭协会、杜集区朔里镇苹果协会、濉溪县养猪协会、濉溪县农副产品加工协会、相山区李桥杂果协会、烈山区石榴协会、烈山区洪庄村花卉协会等20多家社会组织,分别被省、市政府授予“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发展农村公益服务事业,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村公益服务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公益服务存在两大矛盾,即农民需求的多元化与供给机制单一的矛盾、农民的日益增长需求与农村公益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托当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发起成立了禽业、果蔬、粮食、牧畜、鱼、花卉、农村能源等各类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协会的示范与带动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农村迅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我市的烈山区洪庄新村、杜集区的吴双楼村、濉溪县的前吕楼村、相山区的李楼村等一批新型的农村,已成为首批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农村社会组织还通过开展面向老、弱、残、孤、困、优抚对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承担了一部分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提高了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载体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发挥纽带作用,加强同业间协商协作。如我市的段园镇葡萄协会,通过协商解决利益冲突,协作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协同创立品牌,全镇几乎所有的农民企业会员共同参与种植业发展,产品销往省内外和周边地区。二是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通过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信息组织流通,维护权益等工作,为农民增产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市果蔬产业协会组织果农参加省内外展销见面会,产品产量和质量日益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三是扮演多重角色,维护会员利益。协会通过扮演行业管理者角色保障全行业良性发展。市禽业协会及时帮助养禽户科学饲养和应对禽流感,减少了损失。四是增加社会就业。全市教育类、劳动类的民办机构占民办非企业单位的90%以上,吸纳民间资产近亿元,相当于减少国家投资几亿元。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五是促进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在完善救助、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市慈善协会,多年来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通过助学、助贫、助医、赈灾、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从而有效地解决特困人群的困难与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组织通过农民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繁荣了农村文化,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家、传播文化的爱好者和专业服务队伍,举办“文化演出”、“帮困助学”、“扶贫助残”、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事实证明,社会组织活跃在农村里,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农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焕然一新。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我市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对社会组织工作了解甚少,认为社会组织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对社会组织发展不积极,不支持;二是数量比较少,覆盖面不大。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组织的能力比较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信力不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四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不平衡状态,农村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制度化程序还比较低,培育发展农村社会组织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组织的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县(区)级以下“三无”问题还比较突出,即无机构编制、无专职人员、无专项经费。监管工作还处于粗放型;政策不到位、法律不健全是现阶段制约农村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尤其缺乏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部门之间协调不充分,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双重管理体制难以落实。
三、培育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个曾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使用的定义,在十七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确认,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这类组织存在的片面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共识,有利于这类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展积极作用。其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培育发展重点
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把农村社会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基层政府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要根据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结合本地农民实际需求,有计划地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着重培育发展服务类、经济类和公益慈善类的农村社会组织,使农村社会组织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基层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承接者,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推动者。
(二)设立培育发展专项基金
活动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设立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基金,以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财政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注重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政府要主动地、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帮助和发动农民建立经济生产、文化体育、卫生保健、扶贫济困等各中社会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组织,让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两头热、两头推”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出台培育发展的扶持政策
从我们对农村七站八所等社会组织的调研来看,只有财政所、司法所是行政单位,其他的都是事业单位,而且大部分七站八所已经萎缩或消失,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应当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逐步把乡镇事业单位转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同时探索采取委托服务制运作模式,使转制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既承担乡镇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在程序、场地、登记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五)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理想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一种自治性的民间组织,是建立在会员的强烈需求基础上自愿组建起来的,通过民主的运作机制,自选会长,自定章程,自筹经费依章运行。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协会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战略规划目标,以指导协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帮助协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做到既坚持自愿又不放任自流,既积极引导又不搞行政命令。因地制宜地寻找行之有效的发展突破口:一是为社会组织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制度环境。我国在加入WTO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透明。因此,我们要结合淮北的实际尽快完善涉及社会组织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扶持政策。二是不断强化对协会的管理。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创办股份合作制专业协会,以技术和资金为纽带,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使农民得到实惠,协会增强实力;二是要抓好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坚持抓大放小,成熟一个,登记一个。要强化“三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的建设和规范运作,健全协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增强自律诚信;引导社会组织创建组织文化,培育组织核心价值观,增强组织成员的志愿精神和职业道德,提高组织凝聚力;引导社会组织树立市场观念和开放意识,摆脱对业务主管单位的依赖思想,积极引进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参与省内外合作与竞争。三是强化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相关部门要积极为社会组织牵线搭桥,为社会组织寻找技术经济依托,引导社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厂矿企业建立经济协作关系;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项目、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社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出台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在社会组织组建程序、制定章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方面提供服务,使社会组织在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淮北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 朱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