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日期:2007-11-09 浏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霍山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安徽省霍山县 民政局 项学文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是由农民根据生产发展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原则自愿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销售和技术推广提供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安徽省霍山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主导特色产业的实际,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目标,把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加大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力度,有力推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协会在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形成、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现状
    从2003年开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工作以来, 霍山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0个,涉及种植、养殖、用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会员达1.5万余人,其中村级12个,乡镇级14个,县级14个,它们在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助农致富方面显示了显著作用。
 ,   霍山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组建方式有六种:一是以龙华竹农协会、蚕丝绸产业协会等为代表的依托农业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组建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二是以乌米尖茶叶协会、养鸡协会等为代表的由几个农产品种养大户领头兴办的能人大户带动型;三是以大岭竹农协会、汪良茶农协会等为代表的由村两委或村经济合作组织倡导,由产业大户、党员和部分群众组建的村级推动型;四是以茶叶产业协会、石斛产业协会等为代表的以涉农站所为依托,由政府提供相关科研、品种开发等产业扶持资金并牵头组建的政府倡导型;五是以鳗鱼协会、中药材协会等为代表的以规模大、品质优、区域性强的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成立的基地整合型;六是以用水协会、沼气协会等为代表的由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愿联合型。
    二、协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快速发展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充分发挥了在市场、农民、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速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农民素质,培育了新型农民。协会充分利用信息广、资金强、能人大户和乡土人才多等优势,通过聘请专家教授讲课、组织会员参观学习、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的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把先进实用的农业新科技普及、推广给农民。同时,协会中的致富能人大都是乡里乡亲,其技术经验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各种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和经验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佛子岭镇姚家畈村乌米尖茶叶协会由该村致富能人、茶叶大户陈理智于2005年7月牵头组建,协会成立以来先后组织技术人员举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600余人次,使广大茶农不断掌握新的茶叶生产、栽培、制作技术,实施有机化生产,分类采摘、制作,改变了过去“一锅炒”的粗放做法,制作出来的黄芽茶不仅内质好,而且外形也好,价格成倍增长。现在乌米尖茶叶均价卖到每斤300多元,比2003年增加三倍多,茶农收入大幅提高。2003年前,该村茶叶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不足10%,现在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户占50%以上,茶叶真正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县茶叶产业协会近年来共举办有机茶生产、名优茶采制、茶园管理术、良种苗移栽等各类技术培训班150期,培训人员达4.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万份。同时,还通过名优茶机械推广、有机茶基地建设、举办茶文化节、参加茶博会评比、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使茶叶制作技术、工艺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和不断改进,茶叶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效改变了过去茶叶采摘生产粗放、茶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茶叶产业化开发势头强劲,精品茶开发逐步提升,每年全县可销售精品茶50吨以上,产值达3000万元。现在,全县已有茶农4万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茶农平均年增收400元以上,茶叶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协会累计培训会员2万多人,组织会员外出考察700多人(次),培养了上百位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农产品经纪人和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协会通过示范带动,将成功的致富技术和经验推广到会员及周围群众中去,从而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辐射效应。同时,协会以市场为依托,合理安排生产季节、种养规模和区域布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并成为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漫水河镇是当地有名的百合种植基地,2003年5月,百合协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立足“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百合种植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2005年,协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目前,该镇95%的农户种植百合,并幅射带动附近乡镇,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总产值近亿元,人均增收1350元,百合已发展成当地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农民也由此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霍山石斛是该县特有的珍稀名贵中药材,目前在协会的大力推动下,通过专家培训、科研开发、基地建设等措施,石斛基地规模现已扩大40%,达到了2万平方米,并培养了产业大户11户,产量增长30%,年产枫斗100公斤,创值150余万元,使这一重要特色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产业化开发。
    龙华竹农协会充分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才、场地设备、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在毛竹资源丰富的11个村成立了分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全县竹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有力促进了全县竹产业的发展,毛竹价格年年涨,三年翻一番,现在,一尺竹就地收购14-15元/根,毛竹年收入大的农户近万元,小的也在几千元,增加了竹农收入。
    大岭村位于被誉为“江北毛竹第一镇”的诸佛庵镇西北部山区,由于销售渠道的单一,当地毛竹价低、难卖,丰富的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农户增收缓慢。村竹农协会成立后,建立了村民入股的股份制竹加工作坊,毛竹得以综合开发利用,附加值得到提高,现在已可生产寿司卷餐帘、食品罐、竹杯、竹碗等4大类20多种产品,并通过省、市外贸途径对外销售。目前,该村年原竹收入150万元,经协会加工增收150万元,两项合计达300万元,全村1700人口,人均仅毛竹一项收入1765元。同时,由于毛竹加工活动的开展,还安置了100多人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2005年,协会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今年,会长陈松林同志还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三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协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通过协会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把散居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带入统一的大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保证了销路。如漫水河百合协会成立前,由于当地一家一户种植,各自为阵跑市场,势单力薄,竞争力不强,价格直线下降。为适应百合产业发展,当地百合种植经营大户牵头组建了百合产业协会,协会与农户签订订单,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绿色种植,组织会员统一生产、包装、销售,并积极组建营销队伍统一开拓市场,根据市场需要组织有序销售,协会从生产、技术管理到销售全方位为会员服务,会员只管搞好生产而没有了其他后顾之忧。2005年,协会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成功举办了霍山百合推介会, 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还对漫水河百合在上海销售情况进行了报道。由于质量好,信誉高,漫水河百合还在上海市场获免检,不仅站稳了市场,卖到好价格,更提高了“漫水河”百合在省内外大市场的知名度。现在,协会已组成80多个营销小组常年在外跑市场、签订单、搞促销,并和上海、南京等省外市场建立了常年购销网络。目前,漫水河百合基地正在申报全省十大优质蔬菜基地,昔日的深山区正逐步变成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后方供货基地。
    与儿街养鸡协会走“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吸纳当地规模不等的养鸡专业户会员200余户,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养鸡业,与加盟农户签定合同,协会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发展模式,在协会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在上海、湖南、江苏、湖北等10多个省份建立起了销售网点。当地农户普遍得到了较大收益,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1800元,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协会根据各自相关产业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无公害生产,建立了示范点、示范基地,并积极向相关部门申报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县茶叶协会在组织生产营销过程中,严格产品质量要求,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霍山黄芽”证明商标和地理保护商标,有力提高了我县茶叶的品质和档次。目前,全县有机茶生产面积达1万亩,其中7580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茶叶生产10万亩,其中6万亩通过认证,我县已成为全国名茶重点产区。“中国霍山黄芽茶市”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两大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之一,“霍山黄芽”现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另外,“雾弥尖”黄芽茶、“漫水河”百合、“铜锣寨”百合粉、“霍山石斛”等一大批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标志和商标的取得,大大提高了我县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辅助完善了村级管理体制,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广大农民自愿联合组织成立的,其与广大农户的关系比政府更为紧密,协会通过为会员提供一系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当程度替代了政府职能,分担了政府工作的压力。同时,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指导政策,也通过协会更好地得到了实施,协会成为政府和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名副其实的桥梁纽带。同时,协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民主办会、民主管理,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机制,不仅调动了会员参与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很好地承担起了农村经济社会事务中的部分管理职能。如衡山、下符桥两个用水户协会通过与农民签定合同,协会负责提供农田排灌服务,农民按时据实缴费,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政府农田用水的管理问题,减少了用水矛盾,维护了稳定,而且在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上效果突出,为农村水务管理创出了新路子,其参与式灌溉管理先进经验和做法,受到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水利行业权威刊物《中国水利》2006年第24期“水利行业亮点回眸”中作为成功典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是我省唯一被典型介绍的灌区,也是全国唯一作为典型介绍的中型灌区。去年,协会通过努力还获得了世行1.3万美元的扶贫赠款,为建设和改善灌区内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岭竹农、汪良茶农等协会还建立了“支部+协会”模式,通过协会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坚持公开化、民主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积极性,推进了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维权和诚信意识,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结合,良性互动,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是改变了乡风习俗,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带头人或组织者大都是党员或村委干部,协会发展到哪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就发挥延伸到哪里,有力引导了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村中的公共事务,加强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太平畈乡何家坊生态家园协会、与儿街百福庵沼气协会,结合村庄规划和能源沼气项目,带领广大群众大力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广泛实施“一建三清五改”,搭建“猪—沼—茶(栗、菜、果)”生物循环链,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能源高效优质化工程正改变着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来村内垃圾乱堆、家畜乱放、污水乱流、牲畜圈和厕所乱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另外,协会在引导会员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独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深入开展传帮带活动,会员间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调和了矛盾,减少了纠纷,形成了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向文明现代的方向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应有重视,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发展层次较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运行机制不规范,行政倾向性强,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协会培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重要意义,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全县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
   2、加大部门扶持和服务力度,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涉及民政、农业、林业、财政、水务、科技等诸多部门,为形成合力,登记管理部门要和相关涉农部门加快制订出台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明确协会注册登记管理的原则、条件、程序、资金帮扶等具体措施和办法,落实好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从而形成协会培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涉农部门和乡镇等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协会的培育和发展。登记管理部门按照“边发展、边登记”的原则,简化程序,降低门槛,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协会负责人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农业、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税收、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协会的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突出典型带动,加快提升整体水平。  
    采取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对一些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作用明显、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协会,及时总结,加大宣传,以典型带动引导其他专业经济协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要全面提升我县协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坚持一业一会,一品一会,一镇一会的思路,选择1-2个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作为培育示范点,认真总结经验,走典型示范、龙头带动、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路子。要完善规范运行机制,加强协会内部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推动协会健康发展。对已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发展前景好的协会要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加以培育。鼓励县级产业协会积极发展镇、村级分支专业协会,支持村级协会发展壮大成镇、县级协会,增强影响力和吸纳能力,扩大协会规模,全面提升协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安徽省霍山县 民政局 项学文0564-5022586   p:2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