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淮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
淮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关注、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按照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围绕农村繁荣、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载体,把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民政直接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作为打造“实力民政、魅力民政、活力民政、和谐民政”着力点。本着“积极推进发展、逐步加以规范、引导发挥作用、推动又快又好发展”的指导思想,实行市、县(区)、镇三级联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强势推进,既扎扎实实又有声又色地做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2004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广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积极参与,以及民政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经过探索与实践,为全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供了示范经验。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全市已登记132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入会农户3.06万户,户年均收入980元,涉及花卉、粮食、棉花、果蔬、养殖、加工业等8大类10多个农副产品,基本覆盖了全市每个乡镇,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如市果蔬产业协会、(佳宝保健食品研究所)、市禽业协会、淮北市小麦协会、淮北市水产养殖协会、淮北市奶牛协会、淮北市种子协会、淮北市花卉协会、濉溪县养猪协会、濉溪县农副产品加工协会、杜集区养鸭协会、杜集区段园镇葡萄协会、杜集区朔里镇苹果协会、烈山区养猪协会、相山区养殖协会等一批有初具规模和影响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崭露头角。已成为引领农户科学生产、开拓市场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我们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培育和管理创新。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部署。为探索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机制,掌握工作主动权。2004年9月,我们在外出到山东烟台学习考察与深入农村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杜集区为先行试点区。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民政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动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当协会的领头人,形成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培育发展机制。2004年11月15日,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2004年8月淮北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文件,按照“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引导农民入会:即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拒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农业技术的交流,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农民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经营管理素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适当放宽成立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减免登记费和公告费,强调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旦形成,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真心诚意地加以引导、扶持。
三是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快速发展。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刊物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作用、登记条件、登记程序和组织结构等。强调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民间性、自愿性和非营利性,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宣传展示协会发展成果,使众多的农民认识到协会是技术的老师,生产的顾问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多了一个新帮手,选品种,学技术又多了一条新途径;在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活动中,又多了一个娘家人,贴心人,多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加大服务力度。市、县两级民政局寓管理于服务,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强调市局机关为县局机关服务,县(区)机关为协会服务,上下合力为农民增收服务。加大督办力度。建立月报和巡查等项制度。市局定期下基层巡回检查,挖掘先进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和推动整体培育发展。再次,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在确保已登记成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挥作用的同时,通报各区县创新举措,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全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四是实施目标管理,进行动态考核。我们在反复征求各县区民政局的基础上,制定了民间组织管理绩效考评办法,并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民政局,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同时把握重点工作的动态,确保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
五是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梯度推进。对先进地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跨越发展,探索规律,率先垂范”的战略,既注重数量的发展,又注重规模的扩大,既注重机制的创新,又注重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既注重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努力使当地每一个农民尽可能地都加入所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梯度推进。
六是优化组织形式,实行利益驱动。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由地方政府推动,基层农业站所或相关部门牵头,吸收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为会员,组织形式是“企业+农户”、“农技站所+企业+农户”、“致富大户+农户”、“村组干部+农户”等组成的松散型模式,协会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进行合作,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围绕产供销提供服务,会员自我发展、盈亏自负。在中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会员自主入会,组织形式是经纪人+企业+大户+农技站所+农户组成的半紧密型模式,经纪人与企业、大户及部分农户签订有关协议,经纪人采用传统的营销,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协会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高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为桥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会员自主入会,组织形式是支部+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组成的紧密型模式。在那些村级班子较强的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民变成会员,带领会员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市场。涌现出一批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如杜集区段园镇毛庄村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葡萄销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引导200多个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了段园葡萄协会。协会专门成立信息、技术等服务中心和配套产品销售门市部,在产前、产中、产后,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和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和零距离的服务。2004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基层民间组织先进单位”烈山区洪庄党村支部、村委会,充分结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带领农民走多元化发展致富之路,率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直接与一般企业、大户及会员签订有关产销协议,企业年终实现利润在会员和会员单位间实行利润二次分配。协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工作规划,并根据市场的变化滚动调整,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始终使协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
七是坚持登门指导,促进规范发展。我市各级民政部门的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帮助协会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督促各类协会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逐步形成自律机制,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资料台帐齐全的独立法人组织。
八是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市场。近年来,我市根据农产品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注重整和资源,合理布局,实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创立品牌,形成特色。相继成立了一批省、市级农村龙头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协会有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坚持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和创立知名度高的品牌,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和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使会员的收入稳定增长,使协会的积累不断增加。他们注重提升品质创品牌,注册商标立品牌,开展活动树立品牌,打击假冒保品牌,规模经营兴品牌。市果蔬产业协会组织会员在塔山基地种植石榴5万亩,推广标准化示范区种植石榴千余亩,亩产3000斤,销售收入达900万元,示范区3000农户均增收达3000多元,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塔仙石榴”商标,该协会佳宝保健食品研究所,2005年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看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布局上看,发展好的地方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达到一镇一会、一村一会、一品一会;发展差的地方却只登记了几个。从质量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2、内部管理和运作不规范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凡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的地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发展得好。反之,那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迟缓的地方,必然是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乡镇或部门领导,仍旧习惯于用行政命令解决问题,不愿意或不善于通过培育农村民间组织来解决“三农”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农户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也缺乏了解和认识,参与这类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2)政策落实不到位。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规定了一些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但从现实情况看,执行的还没有完全到位。
(3)管理不到位。县(区)民政部门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为了服从大局,不少县(区)民政部门往往“举全局之力”,集中力量突击办理协会登记手续,但是登记以后规范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是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靠“突击”的办法解决,实际上就流于形式了。作为这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管理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这种管理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振兴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站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要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作,建立健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机制。
(二)积极引导,强化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各职能部门要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当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电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律法规和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中的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三是培植示范典型,带动全面发展。
(三)完善法规,强化管理。全国人大在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当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纳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范畴,因为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构成群体还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民政部门要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主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完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办法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度,形成平等协作、诚信自律的运行机制。
(四)健全机构,强化服务。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机关,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非常重大,尤其是县(区)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解决基层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三无”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机构,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上门服务、周到服务”的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地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搞好服务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仍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把这一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组织培育好发展好,让这个代表“实力、魅力、活力、和谐”淮北的群体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部署。为探索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机制,掌握工作主动权。2004年9月,我们在外出到山东烟台学习考察与深入农村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杜集区为先行试点区。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民政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动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当协会的领头人,形成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培育发展机制。2004年11月15日,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2004年8月淮北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文件,按照“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引导农民入会:即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拒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农业技术的交流,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农民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经营管理素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适当放宽成立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减免登记费和公告费,强调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旦形成,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真心诚意地加以引导、扶持。
三是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快速发展。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刊物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作用、登记条件、登记程序和组织结构等。强调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民间性、自愿性和非营利性,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宣传展示协会发展成果,使众多的农民认识到协会是技术的老师,生产的顾问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多了一个新帮手,选品种,学技术又多了一条新途径;在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活动中,又多了一个娘家人,贴心人,多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加大服务力度。市、县两级民政局寓管理于服务,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强调市局机关为县局机关服务,县(区)机关为协会服务,上下合力为农民增收服务。加大督办力度。建立月报和巡查等项制度。市局定期下基层巡回检查,挖掘先进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和推动整体培育发展。再次,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在确保已登记成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挥作用的同时,通报各区县创新举措,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全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四是实施目标管理,进行动态考核。我们在反复征求各县区民政局的基础上,制定了民间组织管理绩效考评办法,并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民政局,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同时把握重点工作的动态,确保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
五是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梯度推进。对先进地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跨越发展,探索规律,率先垂范”的战略,既注重数量的发展,又注重规模的扩大,既注重机制的创新,又注重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既注重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努力使当地每一个农民尽可能地都加入所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梯度推进。
六是优化组织形式,实行利益驱动。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由地方政府推动,基层农业站所或相关部门牵头,吸收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为会员,组织形式是“企业+农户”、“农技站所+企业+农户”、“致富大户+农户”、“村组干部+农户”等组成的松散型模式,协会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进行合作,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围绕产供销提供服务,会员自我发展、盈亏自负。在中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会员自主入会,组织形式是经纪人+企业+大户+农技站所+农户组成的半紧密型模式,经纪人与企业、大户及部分农户签订有关协议,经纪人采用传统的营销,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协会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高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为桥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会员自主入会,组织形式是支部+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组成的紧密型模式。在那些村级班子较强的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民变成会员,带领会员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市场。涌现出一批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如杜集区段园镇毛庄村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葡萄销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引导200多个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了段园葡萄协会。协会专门成立信息、技术等服务中心和配套产品销售门市部,在产前、产中、产后,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和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和零距离的服务。2004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基层民间组织先进单位”烈山区洪庄党村支部、村委会,充分结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带领农民走多元化发展致富之路,率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直接与一般企业、大户及会员签订有关产销协议,企业年终实现利润在会员和会员单位间实行利润二次分配。协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工作规划,并根据市场的变化滚动调整,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始终使协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
七是坚持登门指导,促进规范发展。我市各级民政部门的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帮助协会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督促各类协会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逐步形成自律机制,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资料台帐齐全的独立法人组织。
八是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市场。近年来,我市根据农产品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注重整和资源,合理布局,实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创立品牌,形成特色。相继成立了一批省、市级农村龙头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协会有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坚持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和创立知名度高的品牌,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和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使会员的收入稳定增长,使协会的积累不断增加。他们注重提升品质创品牌,注册商标立品牌,开展活动树立品牌,打击假冒保品牌,规模经营兴品牌。市果蔬产业协会组织会员在塔山基地种植石榴5万亩,推广标准化示范区种植石榴千余亩,亩产3000斤,销售收入达900万元,示范区3000农户均增收达3000多元,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塔仙石榴”商标,该协会佳宝保健食品研究所,2005年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看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布局上看,发展好的地方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达到一镇一会、一村一会、一品一会;发展差的地方却只登记了几个。从质量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2、内部管理和运作不规范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凡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的地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发展得好。反之,那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迟缓的地方,必然是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乡镇或部门领导,仍旧习惯于用行政命令解决问题,不愿意或不善于通过培育农村民间组织来解决“三农”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农户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也缺乏了解和认识,参与这类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2)政策落实不到位。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规定了一些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但从现实情况看,执行的还没有完全到位。
(3)管理不到位。县(区)民政部门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为了服从大局,不少县(区)民政部门往往“举全局之力”,集中力量突击办理协会登记手续,但是登记以后规范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是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靠“突击”的办法解决,实际上就流于形式了。作为这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管理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这种管理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振兴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站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要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作,建立健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工作机制。
(二)积极引导,强化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各职能部门要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当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电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律法规和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中的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三是培植示范典型,带动全面发展。
(三)完善法规,强化管理。全国人大在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当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纳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范畴,因为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构成群体还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民政部门要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主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完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办法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度,形成平等协作、诚信自律的运行机制。
(四)健全机构,强化服务。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机关,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非常重大,尤其是县(区)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解决基层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三无”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机构,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上门服务、周到服务”的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地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搞好服务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仍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把这一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组织培育好发展好,让这个代表“实力、魅力、活力、和谐”淮北的群体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