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研究

浅谈创建学习型登记管理机关

日期:2007-11-09 浏览:

浅谈创建学习型登记管理机关
淮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长  朱世凯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与发展迅速,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习成为个人、组织、单位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学习型社团登记机关活动,达到普及创新建学习型社团登记管理理论、培养创造学习型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工作者,推动和促进学习型社会早日实现的目的。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感受与认识。
    知识是人类前进的阶梯,学习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途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们主动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向先进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为学习必须促发展、促创新,有作为。
    一要树立“不学就会落伍”的生存观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察觉缓慢渐进的过程,才能注意到那些细微的变化,才能避免“青蛙被煮”的命运。在学习的方法上不仅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实践中学;不仅要把头脑当作知识的容器,更要把头脑当作燃烧的火把。知识在改变命运的同时,也使隐藏的能量得以释放,让你的才华更加灿烂辉煌。
    二要树立“求知创新”的发展观念。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学习重塑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和提高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为了创造未来、为了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一个部门成天学习而不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工作成果),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创造是学习的主要特征,创造是学习的核心理念。从2004年起,我们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创新,为全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供了典型示范经验,去年,我们又率先在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中,掀起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争做领跑人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联谊会议制度等。可以说,这即是个开始,也是一个新的创举,努力促进淮北民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要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规范化、规范服务化、服务管理化的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把学习引入工作,通过创新与实践,不断提高服务的本领,学习是工作进步的不竭源泉,通过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到想在任何事情上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勤奋,善于探索,勇于创新,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坚持按党性原则办事,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成功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四要求真务实,创新突破。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活动,使我们更加激发了做好民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促进和谐发展,着重采取了“六促进”、“六转变”、“六突破”的新举措。
    “六促进”即一是强化自律促诚信。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文明的柱石;诚信,是人立身之基,也是做好工作之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强化执法促规范。目前,比较突出的是监督管理力量与日益增长的民间组织数量及不断涌现的违章违规问题查处工作量极不相称。面对现实,我们坚持互查、督查、年检并进,注重发挥业务主管单位作用,加强联合执法督查,积极实行民间组织信息披露等制度,采用公告、公示、披露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财务状况等情况,逐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管理体系。三是强化年检促管理。坚持每年3月31日至5月31日对社会团体年检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做到依法行政,提升服务理念和办事效率。四是强化培育促发展。坚持一个重点,三个结合,四条原则,即:重点培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服务性社区民间组织等;“三个结合”即坚持培育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想结合。“四条原则”即遵循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试点先行、典型示范的原则,建章立制、积极引导的原则。做到既严格标准和条件,又要尽量简化程序和手续,努力改善服务方式,由坐等审批变上门服务指导,力求为民间组织申请登记提供方便。五是强化信息促宣传。民间组织不是万能的,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好,管理得好,就能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就可能成为消极力量。因此,我们不断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努力促使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六是强化品牌促服务。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我们努力把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每个服务对象之中。让每个服务对象通过我们挚诚的服务,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温暖与关心,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六转变”一是从适应性发展向开创性发展转变。紧紧围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来研究推进民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二是从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做好大量的具体事务的同时,努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订制度(政策)上;放在学习借鉴、拓宽思路、搞活机制、创新发展上;放在培育典型,示范引路、分类指导上,依靠法规、机制、政策、制度来组织和实施民管工作。三是从传统的工作方式向现代的工作手段转变。大力普及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向信息化要工作效率、工作力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落实相关措施,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学习业务的行家能手。四是为传统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在做好为基层管理机关指导的同时,又不断地积极为民间组织提供优质多样的服务。五是从单纯依靠本部门力量向综合协调转变。社团工作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着眼于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汇报,主动沟通,加快建立健全民管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推动民管工作的不断发展。六是把民管工作职能从“办社团”向“管社团”、“经营社团”转变。把精力逐步转向“宏观管住,微观管好,政策扶持,综合协调、服务监督”上来。
    “六突破”即一是在工作重心上,把握时代性,找准结合点与切入点(方位)。科学判断民管工作方位,是顺应时代潮流,围绕中心,谋一域的前提,关键在于能否主动找准民管工作与党和政府及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避免盲目照搬照抄,积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在单位与部门之间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积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目标,切实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在工作取向上,重点抓好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发展和城市行业协会的规范管理。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狠抓长效机制的建立。近年来,我们不断从民管工作现实和长远的发展着眼,在完善制度上做文章,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服务与管理上花气力,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对民间组织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考核评价中,坚持“三个”转变。即一是由单项考评向多项考评转变;二是由定性指标考评向非定性指标考评转变;三是由重硬件轻软件向软硬件指标并重转变。四是在工作方式上,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五是在工作指导上,增强前瞻性,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和舆论信息宣传工作。不断推动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树立新形象,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六是在工作保障上,注重基础性,加强自身性。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加强自身建设的核心是能力建设,能力就是本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创新中促发展,在管理中促规范,使之打造成为最具“实力、魅力、活力、和谐”的淮北民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