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研究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

日期:2007-11-08 浏览: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
滁州市滁菊协会会长  龚  乐
   2003年12月26日,滁州市第一个以“滁”字命名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滁菊协会挂牌成立。这是滁州市一批有识之士着眼于“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滁菊的发展”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个“协会”的诞生及之后不足两周年的活动,在滁州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是深受滁菊行业人士的认同、支持,促进了行业的合作;二是带动了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诸如:林产品、茶叶、养猪、河蟹、优质稻米等)的组建;三是通过滁菊协会与其它行业协会竞相开展活动,促进了相关行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四是给从事滁菊及其它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增加了收入、带来了实惠;五是通过协会拉动产业化,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滁菊协会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滁菊是滁州市地方特色农产品,是安徽四大著名道地药材,含有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及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等功效,其药用、保健价值居全国四大名菊之首。但在滁菊协会成立前,滁菊的生产一直在小规模、低水平徘徊,滁菊的珍贵价值、传统特色优势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滁菊协会将从事滁菊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组织起来,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联合,努力做大产业,服务人民健康,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至2005年9月,滁菊协会成立不足两周年,“滁菊”品牌的影响明显扩大,全市上下对滁菊产业发展的认识显著提高,滁菊种植面积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滁菊科研、加工、产销衔接和宣传工作不断改善,滁菊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滁菊协会越办越活。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八个方面:
   ⒈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协会工作方向。协会成立大会刚一闭幕,即召开了以“理清发展思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会长办公会议,认真分析滁菊发展的现状、制约发展的因素、恢复发展的重点环节,对各位会长的工作主攻方向作了明确分工,明晰了发展思路,确立了工作方法、步骤和重点。
   ⒉树立协会形象,打好协会工作的“第一张牌”。根据滁菊在春节过后即要栽植的季节特点,协会不违农时,把提供优质种苗、进行栽培技术培训、扩大栽植面积作为恢复发展滁菊的首个重点工作开展。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收购订单签订活动,教农民怎么干,让农民吃“定心丸”。当年就有10家加工企业先后签订了400多亩的“订单”。这些措施,深受协会广大会员称赞和支持,滁菊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不足300亩,迅速扩大到2004年的3000亩,菊农不仅总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且亩收入也比往年明显提高,协会一举有了形象和凝聚力。
   ⒊确定发展目标,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协会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2004—2008滁菊发展的五年规划。规划分析了滁菊生产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对基地建设、加工与营销、科研与开发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为滁菊产业今后五年发展提供了目标、努力方向和抓手。
   ⒋争取政策支持,为滁菊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协会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滁菊协会工作和滁菊产业发展的难题,争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对协会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对滁菊产业发展也给予了政策支持。市政府专门制发了《关于加快滁菊产业发展的意见》(滁政[2004]48号文件),阐明了发展滁菊产业的重要意义,对滁菊协会赋予了职能,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滁菊产业发展,还提出了对滁菊产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的意见,为滁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⒌侧重宣传和销售两个薄弱环节,努力解决制约滁菊发展的“瓶颈”。协会针对滁菊发展中宣传和销售两个薄弱环节,一方面,创办《滁菊行业动态》简报,及时宣传协会的工作和活动情况;积极向媒体投稿、作专访、发消息、设专栏,对滁菊发展及协会活动进行报道。其中,协会撰写的题为《特色农产品  滁菊放异彩》的文章还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另一方面,走出去宣传扩销。先后在南京、上海召开推介会,到上海召开媒体见面会,组织部分企业参加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到宁波、上海、南京等地找关系、开辟销售渠道,还发布了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寻求销售代理的信息。所有这些,使滁菊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⒍争取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为滁菊发展提供规范和保障。协会在滁菊被批准公布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之后,积极申请和争取滁菊“国家标准”的制定,终于2005年3月23日,获得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滁菊的“安徽省标准”上升成为“国家标准”,为滁菊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制性的规范,同时,也为解决滁菊发展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提供了保障。
   ⒎引进高智力,促进产业发展。协会十分重视滁菊产品的开发和科技含量,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奋力崛起的决定》精神,积极开展“博士引进工程”,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首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谢鸣教授为滁菊协会高级顾问,并邀请他亲临滁州考察指导滁菊加工和开发。协会还支持所属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为滁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智力支持和保障。
   ⒏规范运作,加强行业自律。协会在服务滁菊产业发展的同时,严格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在新花收获之前,协会对滁菊加工、营销企业作出了“执行‘订单’收购,以合理价格确保收购以及维护收购秩序”等自律性的规定,使收购秩序井然。对加工、营销企业假冒、以次充好等问题及拓展市场时相互抵毁等行为,协会都作出了约束性的规定,维护了滁菊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秩序。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广大农民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业缘和地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立发展、自负盈亏的合作组织,是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衔接配套的自补功能、高效和谐的组织机构、明确灵活的经营方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构,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变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而言,主要有“四性”:
    ⒈引导性。目前,支撑农村经济的产业较多,但多数产业都是传统性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经济发展,农村经济要大跨度、跳跃式发展,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而一些新兴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为大家所认识的,虽然很多时候政府会就某个产业发展发出号召,但农民是现实的,要看得见、摸得着,身边有榜样,遇事有商量。这就必须要有一个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能够让农民信服的组织来解决农民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引导加入组织的农民齐心协力发展该组织倡导的专业,使“星星之火”得到“燎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该专业“得到实惠”,引导更多的、外在的农民加入该组织,从而形成共同发展“专”业、使其成为“产”业的“大合唱”。我市滁菊在“协会”成立前一直处于小规模、低水平,90年代中期曾经濒临灭绝,但自协会成立开始,由于协会的引导和组织,当年使滁菊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亩,是上年的10倍,第二年发展到5000亩,是协会成立前一年的16.7倍。再者,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功,会引导和带动诸多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产业竞相建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这也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效应。
    ⒉拉动性。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拉动,这个“拉动”,包括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协调服务、严格行业自律、维护竞争秩序等,这些工作内容,有的政府可以做,有的政府不便做、也包揽不了,这也是我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原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具备这所有的功能。因此,它的出现,可以使它的“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滁菊协会组织会员企业与农民签订单、组织会员企业到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召开推介会、办节搞促销、协调收购价格、维护收购秩序等工作,很多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便开展的,而它恰恰又是滁菊产业发展必需的。它的出现并发挥作用,首先拉动的是滁菊产业的发展,同时,客观上也拉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⒊衔接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是围绕某个市场前景好、比较效益高、投入风险小的产品和产业,由技术能手、专业大户和加工、营销企业共同组建的。他们通过技术、经济服务和“邻里效应”,逐步扩散、辐射,犹如一座“桥梁”,既衔接、沟通政府和农民,把政府的号令传达给农民,把农民的心声转达给政府;又衔接、沟通农民和市场,解决分散的农户生产“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的矛盾,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的需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科、农、工、贸各个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克服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的困难。滁菊协会在为菊农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同时,为包括加工、营销企业在内的会员向政府要扶持政策、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行为,为让菊农种植滁菊无风险、得实惠组织滁菊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单、让菊农吃“定心丸”等行为,既保护了菊农种植滁菊、企业加工和销售滁菊的积极性,又充分显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衔接性”。
    ⒋成长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与市场联系、产业缺乏科技支撑、缺乏生产基地和技术规范等问题,是农村一些产业难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初创的整合和运作后,就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就没有抓住“牛鼻子”,就难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终使专业合作组织也失去凝聚力、号召力直至生命力。滁菊协会把行业人士组织起来,搞宣传、扩市场、建基地、争取“国标”、请专家搞开发等等,都是滁菊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滁菊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专业合作组织能够促进农村产业不断成长并保持长足发展,这不能说不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又一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