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第三推动力
——淮北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淮北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小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挑战,如何切实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全市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作为联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民政、农业等部门主管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构建“和谐淮北”,实现“率先崛起”,推动淮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民和会员们的热烈欢迎,社会的普遍认同,被称为继政府、企业之后的“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推动力”。目前,在全市农民自发成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共有上百个,其中,经过登记的专业经济协会40多个,养殖业60个,农产品销售的9个,农产品加工的7个。累计吸纳农户3万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10多万人,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成效显著
自从安徽省政府在淮北市召开“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场会以来,淮北市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在引导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走科技种养之路,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技兴农等方面又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淮北市关于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淮北市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淮北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性文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在全市呈现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以土秀才、土能人为骨干,吸收产业经营者为会员的技术服务型协会,凭借协会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会员提供多元式的指导服务。如杜集区段园葡萄协会、大庄葡萄协会、朔里镇杨洼湖苹果协会、高岳镇张庄食用菌协会、市禽业协会、市农村经济技术推广协会等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民进行信息传播、技术指导,上门服务,当好桥梁和纽带,促使农民掌握技术、懂管理,善经营,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是规模大、品质优、区域性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吸收种植业为会员的基地整合型协会,带动农民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如市果蔬产业协会、烈山区塔山石榴协会、相山区李桥村杂果协会、寇湾村蔬菜协会等实行了生产、研究、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他们种植生产的无公害果蔬,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菜篮子”工程,为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注入了活力。
三是以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以同类产品和同类服务为纽带,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较强产业优势,实现公司和会员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如杜集区养鸭协会的理事单位安徽曦强相山乳业公司、濉溪县农副产品加工协会的理事单位喜鸣孵化养殖繁育中心和金林板材有限公司、淮北田宏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濉溪县鲁王制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他们以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机制和管理手段,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实行强强联合,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积极防范市场风险,已成为淮北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积极申报“中国市场发展”项目,目前,淮北市有四家民间社团组织(是奶牛协会市禽业协会、市果蔬产业协会、杜集区朔里镇苹果协会)积极申报“中国发展市场”项目,此次项目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共同启动,第一次向中国民间组织征集扶贫创意和创新项目,并将向入选的50个项目,提供25万元的赔款。这次“中国发展市场”项目扶持赠款申报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例如农村种养殖扶贫、科技扶贫,基础教育服务,农村供水、修路、信息化和新能源建设,以农民、妇女、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为对象的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救助,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保护和开发传统工艺,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等。
目前。淮北市四家民间组织申报的项目是淮北市禽业协会——优质特色禽产业化经营扶贫基地建设项目,淮北市奶牛协会——煤矿塌陷区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和饲料基地建设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淮北市果蔬产业协会——塔山石榴田园建设项目,杜集区朔里镇苹果协会——苹果套袋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二、制约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建立中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据调查,有的县(区)、乡(镇)、村(居)为对农村合作专业经济组织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在认识上差距甚大有些单位对依法成立的专业经济协会为能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个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找到自己在农村建设中的位置;当前,不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模小、产品部优、品牌不强、生机和活力不足,农村最期盼的是对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高效益作用大,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内容,但有的存在着自发无序状态或抱患得患失的发展,有的认为不需要依法登记管理,这既反映了有些业务主管部门对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法监管的力度不到位,同时也反映出有些同志政治上的不敏感,将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依据。目前,我国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管理仍未正式立法,无论是政府管理机构还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迫切需要有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可操作的政策法律法规依据,明确职能,理顺其相互关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3、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除市级设置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外,目前,在县区都没有设立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专职人员,存在职能和业务范围交叉,出现了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不并重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4、行政化色彩浓厚。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中有些是县处级党政干部在社会团体内兼任主要领导职务,有的是原政府部门的翻牌机构,有的与政府业务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份双重,职能交叉,“官办、官管、官运作”,政社不分,协会的独立活动很容易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和制约,由此导致一些专业经济协会依赖性太重,独立性不强。
5、竞争力较弱。从整体与发达地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比上来看,淮北市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竞争力较弱,有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有的协会自律作用不强,少部分为能建设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制度和环节选举制度不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不完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不认真,参加年检不准时,信息披露不及时,缺乏应有的社会公信力等。
三、培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法规体系,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法规体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同于其他中介组织,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全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法规不配套,性质、地位不明确,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现象,尽快制定相应的措施和配套的税务、财政、人事、福利等系列优惠政策,用政策推动农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使其肩负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重任。
科学规划,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全市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调研力度,当好政府参谋,研究制订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组织实施,应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原则,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到经济建设和实现率先崛起的总体目标中去规划,与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与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和打造百年社团相结合,遵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规划,适时调整,积极培育,促其形成规模。
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合力。我国目前对社会团体的监督与管理实行的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管理体制,因此,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个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为此格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管理,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力度。管理就是服务。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管是各职能部门其职责所在,也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各职能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帮助、指导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不断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律机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风尚,依法保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和广大会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独立开展工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朝着规模化、社会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监督指导,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评估机制,可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监督和支持,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使其培育发展一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业绩突出、具有示范性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真正成为农民和广大会员的代言人,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第三推动力。
(淮北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 朱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