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力打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
不久前,江苏省、南京市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推进会先后举行,其中对志愿服务制度化提出更高要求。记者近日从南京市文明办了解到,南京近年来一直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其中,“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各地均在探索阶段,南京起步较早,秦淮、栖霞等区个别社区正朝着标准化、系统化迈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制度,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今年8月的一天晚上,69岁的刘桂华家里突然断电,这大热天的可把一家人热晕了。“刘桂华家断电”一事被迅速反馈到大光路街道大阳沟社区“时间银行”,一名参与“时间银行”的电工志愿者很快上门,一步步排查原因,最终花了3小时将电路故障修复。
刘桂华没有支付电工一分钱,只是在他累计的“时间银行”里兑换了3个小时。
2014年9月,大阳沟社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成立,成为南京市首家社区志愿“时间银行”,刘桂华是第一批参与的志愿者。4年来,刘桂华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治理、调解邻里纠纷、公交站台巡逻站岗等志愿服务,已在“时间银行”累计900多小时。
刘桂华说,这次并非他第一次兑换志愿服务时间。几年前,他有一次因鼻孔流血,一名医护志愿者上门帮他止血治疗,兑换了2小时志愿服务。
“平时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间,需要时随时可以兑换,这得益于‘志愿时间银行’标准化、系统化的发展。”运行大阳沟“时间银行”的秦淮区快乐老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卫华说,在“时间银行”成立之初,不仅不能准确记录下志愿者每次参与服务的时间,也没有更多的延展活动。为此,他们开发了“时间银行”管理系统,并于2015年10月启动运行。
记者看到,在该管理系统中,有志愿者注册、培训记录、活动登记及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登记、兑换支取等数据化信息。吴卫华说,通过这套系统能够对志愿者的注册、培训、活动、服务时间等实行标准化运作。此外,“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还延伸出快乐老饭堂、百姓矛盾诊所、一刻钟大管家等众多项目,志愿服务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立之初,志愿者只有100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单调、不规律。目前登记的志愿者多达1400多人,而且活跃度很高。”吴卫华说。
为激励志愿者,“时间银行”还推出了以志愿服务兑换服务、实物,甚至还有参观、学习、旅游等福利,并在每年的“国际志愿者日”对志愿者按服务时间进行星级评定。
61岁陈敏宝的丈夫瘫痪在床,突然有一天有志愿者到她家里,帮助她照顾老伴。这让陈敏宝很意外,之后她便加入了“时间银行”,帮助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洗被子、打扫卫生、上街买菜等。陈敏宝说,自从她参与到志愿服务后,发现小区邻居间越来越熟,谁家有个事,大伙都愿意帮忙,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此外,南京市多个社区均推出各具特色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如栖霞区姚坊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项目从2014年以来,已成功运作近4年时间,发展志愿者超过1700人,志愿服务总时间超过7.3万小时,其制定的标准化运作模式,便于项目的普及和推广。
刘桂华说,“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用志愿服务时间换取未来免费服务,但不以“付出需要回报”为目的,而是体现“好人有好报”的精神。
记者从南京市文明办了解到,在8日、9日举行的第三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时间银行”志愿项目作为我市一个参展内容,展示“时间银行”志愿项目在我市标准化、系统化的发展成果。
吴卫华表示,在朝着标准化、系统化迈进的路上,努力健全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回馈机制及完善对志愿者的各项礼遇和关爱,顺应了现代很多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让人们感到温暖、向善和和谐,引导更多的人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记者 徐宁)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