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延吉新村街道培育社会组织形成“公益生态圈”
最终受益的是居民 “接地气”让小区公益“活起来”
每次踏入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第三睦邻中心,看着热热闹闹的景象,管理这个睦邻中心的延泽社工师事务所的陆晴心情格外好:约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影视厅、乒乓房、宝宝游乐室、计算机室、阅览室……每天从9时到17时,天天人气“爆棚”,来这里的老阿姨老伯伯也都笑口常开。
4年前,延吉新村街道采取租赁、收购、共享等多种模式,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四个睦邻中心,而后出人意料地将睦邻中心都托给了社会组织来当“管家”。现在,各家睦邻中心活动项目各有异同,都是根据居民需求来下“菜单”:延吉七村周边外来务工者较多,睦邻中心就设立了“候鸟俱乐部”,有的块区老人、病人就医困难,睦邻中心就建了服务热线,可全天候安排陪护、就医、取药。有的睦邻中心年接待居民达10万人次。
几年下来,不仅这几家睦邻中心运转红火,入驻小区的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在街道孵化基地支持下,各类社会组织逐渐形成“公益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小区需求就好比是阳光水分、街道提供支持是给予生长空间和养分,而社会组织间相互学习、合作衍生新项目,就让大家共生共荣,而最终受益的就是居民。”延吉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说。
小区公益已不是新鲜事,在沪上可谓随处可见。但小区公益要让居民“买账”,却是入驻小区的社会组织面临的第一道坎。延吉街道对近年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考评结果也显示,大部分社会组织仍处在发展培育阶段,难以完全融入小区,有能力、有经验、“接地气”的专业机构较少,部分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与效果距离居民的需求与期待还有差距。“初出茅庐时总有些雄心壮志,总希望能成就些高远目标,但到了小区里调查需求,发现‘柴米油盐’才是老百姓关心的。”几年下来,一直坚持做小区公益的社工都说,小区需求量最大的还是“助老”、“助残”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最希望社会机构供给“接地气”的服务。
参与睦邻中心管理的新途小区健康促进社刚接手没多久,就发现给孩子们玩的“成长空间站”没什么人气。余慧颖等去小区调查后发现,问题一堆。“里面大多是毛绒玩具,容易积灰、有?虫”,“皮球什么的,定期清洗了没”,“少了点大人孩子能一起玩的活动”,妈妈们七嘴八舌提意见。从这些家长口中,社工们明白了:卫生是家长最看重的,其次是设施更新和亲子间互动。于是,社工和妈妈们一起设计了“成长点滴计划”、“圣诞挑战赛”等活动,家长们还自发成立了妈妈俱乐部,自告奋勇充当志愿者,“成长空间站”一下子活跃起来。
在这个“公益生态圈”中,延吉小区服务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中心里面设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项目和实训孵化方式,培育专注于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延吉文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里孵化的。不仅如此,区域内的“阳光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社”、老年协会等原本由政府指导的社会组织,也委托给专业社会组织“增能”去了。接受委托的知行社工师事务所徐平说,他们手把手教老志愿者们怎么编规划、定流程、做标书等,也教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甚至小区里的草根组织,也都会找他们出谋划策。
去年,延吉新村街道共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13个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金额接近300万元。各类区域外的社会组织项目、企业资本也源源不断汇聚到延吉。延吉新村街道副主任徐佳说,延吉这个“公益生态圈”的自我更新和维持平衡发展的能力正在增强。“一度,我们也面临社工流失的问题,经常项目跟进到一半,负责人就换了。现在逐渐稳定下来了,有的机构越做越得心应手,这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
“不过,从长远看,公益服务项目的定价机制仍需完善。”徐佳说,首先是专职社工的薪酬标准,其次是活动费用的标准,“由于缺少统一的薪酬标准,社工间的薪酬待遇相差较大,再加上社工没有明晰的职业上升空间,对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她认为,社工的职业上升渠道一旦打通,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将变得更好。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