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省外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视窗

“独唱”变“合唱” 社会组织奏响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乐章”

日期:2014-12-31 浏览:

“独唱”变“合唱” 社会组织奏响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乐章”

 

“他的爱岗敬业,是我一生的财富。”9岁的小故事员何佳仪讲述了自己癌症妈妈坚守讲台的故事;《老树根下的泪》展现了父子情深;《谁说久病无贤妻》赞美了夫妻真情……1223日,一场故事“盛宴”在大邑县王泗镇灯笼社区的成都文艺志愿者活动基地上演。2014年“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总PK赛在这里举行。

其实,以“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为主题,囊括“全民太极拳”“道德讲堂”“法治大讲堂”等在内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已持续开展近三年,数量达7500余场,参与人数100余万人次,是什么让大邑的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保持了如此强劲持久的“生命力”?

“根植于群众‘土壤’的文化活动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大邑县对此作出回答。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地方政府探索的重点。

大邑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邑县切实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打造品牌活动、创新服务载体等,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改变,有力推动了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使文化活动从政府“独唱”转变为社会“大合唱”。

构建品牌 基层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活动当天,从全年1500余场故事PK赛中脱颖而出的70余名故事员,以故事、诗朗诵、小品、快板等形式,为现场500余名观众深情讲述了身边人、身边事。

“这些真实故事,不仅接地气,还有教育意义。”不少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故事员们又说又唱讲述的《吃酒碗》,以频繁吃酒碗带给李大娘一家人的负担为线索,引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干部们践行厉行节约的精神,给村民们做工作、讲道理,最终让村民们对人情往来有了更好地认识,减轻了像李大娘一样的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

坐在台下的灯笼社区居民刘秀英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吃酒碗少了,互相帮忙多了,通过社区的变化、干部作风的变化,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群教活动带来的好处。”

“我们的活动就在社区举行,故事员全都是普通群众,观众也都是当地老百姓。”活动总导演,大邑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灯笼社区具有浓郁的文艺志愿服务传统和深厚的群众文艺基础,社区群众参与“百姓故事会”和跳坝坝舞的热情很高。正因如此,成都文艺志愿者活动基地才会落户于此,市文联还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完成了基地建设。以文艺基地为阵地,这里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然而,这种参与者积极踊跃、观看者热情投入的场景,在大邑县并非只有王泗镇灯笼社区这个“典型个案”。 如今,“早练太极晚跳舞”已成为古镇安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新场镇石虎村农民艺术团自201311月起,相继到董场、沙渠、韩场等地,参加了24场次“百姓故事会”汇演……

“在大邑县的城市社区、郊野村落,基层文化活动已遍地开花,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并非杂乱无章。”大邑县文体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邑县整合全县资源,将“百姓故事会”、“道德讲堂”、“法治大讲堂”、“太极蓉城”、“川西西岭山歌实景演出”、“广场舞大赛”、“乡村舞蹈大赛”、“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有机融合、统筹安排,打造成了具有浓郁大邑特色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品牌—“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

与此同时,从探索实施“七个一”工作机制到打造品牌文体活动,再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活动,“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活动的舞台正慢慢从“官”姓改为“民”姓。

创新载体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从“官”姓改为“民”姓,背后正是因为老百姓成了文化活动的绝对主角。“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系列活动、“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处处活跃着群众自发参与的身影。

新场镇石虎村农民艺术团是一支活跃在大邑“百姓故事会”舞台的明星团队,这支纯粹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草根艺术队伍自己编排和表演的情景剧《西岭风云》、舞蹈《浏阳河》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参加了全市“百姓故事会”精品节目巡演,还获得了去年全县舞蹈大赛第二名。

“不仅参与者是群众,组织者也都是群众。”大邑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针对“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系列活动模式单一,主要为政府“送文化”的问题,大邑县委宣传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确立了通过培育发展文体社会组织,实现文体活动由行政推动向社会自发转变的工作思路,并在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的安仁镇进行试点。

安仁镇近年来以民间艺术联合会依托,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该协会6个文艺演出团队以及14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文艺小分队,每年牵头组织开展全镇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2次、送文化下村100余次、游客中心文艺演出20余次。而全民健身联合会,以14支太极队和1支柔力球队,每年免费到村(社区)开展太极拳培训100余次。

“老百姓喜欢啥,我们就开展啥样的活动。”志愿者服务协会负责人介绍,全年大型的文体活动都交由这些社会组织主办,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也切实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大邑县构建起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建立文化体育协会,全力培育以文体协会为核心架构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以文体协会为载体,群众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该负责人表示,文体协会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方面效果明显,大邑县文体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1个县、乡文体协会和217个村(社区)活动小组,培育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59个,全县常态化坚持参与各类活动的群众演员已达2000余人。

多措并举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长效机制

据悉,为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文化体育社会组织,实现文体活动由行政推动转变为社会自发,并从准入机制、扶持机制上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大邑县委宣传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组织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并在县乡两级建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

除了为社会组织的顺利组建提供政策支撑和工作支持,大邑县还在发展平台搭建、专项资金扶持、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对社会组织给予扶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长效机制—

在平台搭建方面,整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等资源,试点文化站委托文体类社会组织管理,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平台。同时,把县、乡(镇)两级的文化体育协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引导其他文体类社会组织以团体会员的名义加入。

在资金支持方面,通过“文化资金支持一点,村公资金购买一点、社会组织自筹一点、社会公益赞助一点”的方式,拓宽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渠道。

在队伍建设方面,按照“广泛吸纳、深度培训、重点选树”的要求抓好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各乡镇主动帮助社会组织选配责任心强、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广泛吸纳热心文体活动的文艺骨干;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文艺骨干的培训,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年轻队伍培养和后备人才选树,逐步形成“少年学、青年演、老年教”传、帮、带的良性文体循环机制。

“我们在对社会组织准入‘松绑’的同时,并没有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松懈’,从指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强化考核评估等方面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社会组织良性运转。”大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快文化体育社会组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法人库建设,逐步形成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文体社会组织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打造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品牌。

在大邑,社会组织“音符”正强劲跃动,奏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乐章”,文化活动正从政府“独唱”转变为社会“大合唱”。

                            (成都日报 牟乃红 杨颖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