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省外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视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全区首创为社会组织建立双孵化园

日期:2014-07-22 浏览: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全区首创为社会组织建立双孵化园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推行社会组织双孵化园,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不仅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短板,还最大限度地发挥“草根组织”的能量为社会服务。

  社会组织有了娘家,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201111月成立以来, 伊金霍洛旗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多次组织开展规模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和文艺演出,不但为草根明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也为百姓带去欢乐。因此,每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也有闹心的时候,”伊金霍洛旗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会长赵云告诉记者,“每次文艺演出,演员、节目、道具这些事儿都得靠我们自己张罗。这个还算好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感觉没个家,总是打游击,没有归属感。这下好了,双孵化园成立后,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娘家。”

  2013年,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成立后, 赵云带着他的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进驻了。孵化园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排练场地、活动经费,在孵化园专业团队的指导和管理下,民间二人台艺术协会等26支草根文艺队的明星拢到一起,举办了多次慈善义演,参演人员达到800余人,共为全旗群众义务送戏近200场,文化惠民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使更多百姓充分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来到孵化园,我们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赵云乐呵呵地说,以前总是零敲碎打,在自家门口娱乐,其实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发展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管理规范、章程完善的公益组织,借着双孵化园的优势,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这支队伍越来越规范了。

  据了解,像民间艺术发展联合会这样的组织,在“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中已有30多家。在社会组织双孵化园的扶持下,乌日达妇女手工制作中心、志愿者协会、青年汇、未来宝贝成长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得到培育,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迅速成长,各项公益项目有序展开。

  华丽转身,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短板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但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按23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仅为3.6个,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总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现有的社会组织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官民不分”的困局使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导致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草根组织”的能量为社会服务,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迫切需求。

  孵化园于今年4月份投入运营,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的运作模式,委托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运营管理,是一个旨在为伊金霍洛旗本土社会组织专业养成和公益人士创业提供关键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

据了解,园区设有入驻区、孵化区、运营办公区、功能区以及党建活动区五个模块。孵化区主要向初创期、草根性的公益创业者开放,运营办公区主要提供给双孵化园运营方使用;入驻区主要是提供给成熟的、已注册的社会组织办公运营;功能区则涵盖会议室、休闲吧、活动室、创意空间等公共空间,向在双孵化园办公的所有机构无偿提供;办公运营区目前由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使用;党建活动区是提供给社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以及党建成果展示。

  在孵化区,有9家社会组织正在孵化,春晖助餐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是201212月份成立的通格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餐厅,主要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膳食照料的高龄、空巢、低保老年人提供膳食、休闲娱乐等服务,同时也能为在校的青少年提供膳食服务。该中心采用低于市场价格为老人提供膳食、娱乐服务,从政府或其他基金组织中获取额外补助。

  该中心负责人刘海平介绍说,在这里,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服务指导和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撰写项目申请书、机构运营计划书,进行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通过这一系列服务,他更加明确了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中心也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通格朗社区扩展到阿吉奈社区,社工也由2人扩招到5人。下一步,他想进一步扩大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服务层面,做大做强自己的春晖助餐服务中心。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孵化园实行“项目申请—考察辅导—入壳评估—入壳—成长评估—出壳”工作模式,聘请专教授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对申请进驻以及经过培育的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准确的评估,以确保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目前,进驻孵化园的项目涉及文化、健康等方面,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满足了多个群体的需求。

  已经正式入驻的乌日达妇女手工制作中心,依托独特的蒙元文化,培训失地失业、进城务工、残疾特困、中老年等社区喜爱手工纺织技艺的女性群体进行手工编织,制作的头花、手链、刺绣靠枕等深受居民和游客喜欢,销售所得的20%捐给了公益基金。

  党建带动社建,社会服务种类更加丰富

  提起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孵化园,人们并不陌生。但是社会组织双孵化园,对鄂尔多斯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创,在内蒙古来说,尚属首例。

  据该园工作人员介绍,双孵化园推行“一领双孵化”工作方法。一领,是指党委引领的组织架构和阵地、项目、资金、人才四个支撑的机制保障。

  双孵化,是指社会组织孵化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在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以党建带动社会建设,开展不同领域的教育培训、居民服务、休闲娱乐等活动,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的组织运作。

  据了解,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融合主要通过四个同步来实现:坚持社会组织入驻与党员发展同步;坚持孵化服务与党建指导同步;坚持社会组织服务与党组织成熟同步;坚持社会组织评选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星级评定同步。

  目前,伊金霍洛旗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由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负责,孵化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目前,孵化园已经接受了30家社会组织的孵化申请和入驻申请,有9家机构进入孵化区,8家机构乔迁入驻区。此外,首届公益创投活动有12个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伊金霍洛旗旗委组织部部长王雁军称,“简单来说,我们就是提供一个枢纽,通过这个枢纽,政府发现和培育社会公益组织,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能力,帮助社会组织做大做强,更好地为居民和社会服务。”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记者 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