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省外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视窗

广东社工组织数量及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全国第一

日期:2014-07-07 浏览:

 

 广东社工组织数量及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全国第一

 

  627日下午,广东发布首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这是是广东发布的第一本社会工作蓝皮书。报告显示,社工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获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人数三项指标,广东均在全国排名第一。

由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办的“《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暨 社会服务政策与社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沙龙 ”在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李进民处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社工委、社工处的领导以及全省社工服务机构负责人、全省社工专业院校学者教师供15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新书发布的重要时刻。

《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是广东第一本社会工作蓝皮书,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教授主编,由26位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历时一年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对广东省社会工作2014年前的重大事件、政策、信息做了整理和分析,全书分为总报告、地区发展篇以及专题报告篇三部分,其中的内容包括广东各地社会工作的政策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机构扶持培育、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创新等,以丰富翔实的信息给全国的读者立体地呈现广东社会工作的百花齐放、充满活力的全貌。该书对总结广东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以及向全国推广社工发展的“广东经验”皆有重大意义。

《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推动社会工作建设的三个理论及政策基础包括: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购买服务,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工人才培养及创建社工岗位。这三个方面集中的表现指标分别为:社工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获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人数。此三项指标,广东均在全国排名第一:截止2013年底,广东省社会工作组织达到约500家(占全国社工机构总数3成以上),当年全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包括政府财政及福彩公益金等)达到11.1109亿元(占全国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总额5成以上),全省获得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人数达到2.4万人。

会上,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李进民处长代表广东省民政厅领导致辞,李进民处长还充分肯定了《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对总结、推广广东社工发展经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全书的编者及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了感谢。李进民处长也对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作了介绍,希望全省社会工作者继续努力工作,创造更好的明天。

接着,本书主编罗观翠教授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罗观翠教授认为社会工作组织在短期内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有赖于政策的利好、民间社会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积极回应。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社工机构的发展也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机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不少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未能明确,为社工机构的管理、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二是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还需培养,社工服务的成效与社工人才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社工机构需要服务百姓、扎根社区、发展专业。三是社工机构筹集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的能力还有待增强。有关部门也需要积极谋划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入社会领域,例如基金会、私人捐赠等。

回首过去,罗观翠对广东社会工作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这让她不后悔自己当初放弃香港高薪厚职回归祖国,在中山大学创立社会工作系的决定;展望未来,罗观翠期望社工后辈们继续努力,用专业的能力激发社会的活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

 “社会服务政策与社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沙龙环节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工工作系蔡禾教授主持,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总监廖焕标、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刘玉平、美丽中国广东地区执行总监廖杞楠、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慧珍、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陈云嫦、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巡视员蔡志华分别代表社工机构、公益组织、社工行业协会、政协、民主党派发表了主题演讲,并探讨在目前社工机构大量涌现及社会工作服务急速发展的状况下,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社会服务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如何回应社会诉求,并实现机构在治理结构、服务能力、筹集社会资源能力及发动社会力量能力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次的活动过程中,与会者也积极表达,进言献策。与会者普遍认为,政府的政策对社会工作服务及社工机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在制度建设上为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与空间;同时,社会服务机构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也要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建构社会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的社会效益,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