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慈善组织5年增3.7倍 登记门槛还将进一步放宽
19日发布的《广州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4》披露,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登记的各类公益慈善组织达到792个,比2008年底增加626个,远超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1年,广州市登记的公益慈善组织(不含备案的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增幅逐年递增,年增数量分别为28家、72家和96家。2012年1月1日,广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允许慈善组织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成立,当年新登记慈善组织数量达到229家、2013年又新登记211家。“松绑”政策效应明显,得到了民间慈善力量的积极响应。
而从各类型社会组织的总数来看,截至2014年4月底,广州市全市共有社会组织6202个(含备案747个)。“直接登记放开之前,广州市社会组织数量的年均增幅在8%左右,放开后几年保持在16%左右,总体上算是稳健增长,没有出现井喷。”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说,“学界和一些监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曾有‘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疑虑,但从广州实践来看,这两年没有出现大的管理问题。”
本月16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还刚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根据《办法》内容,一些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软门槛”也将被消弭。
例如,《办法》借鉴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取消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要求,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但基金会的200万元注册资金仍需“实缴”。此外,《办法》还把对社会团体会员数量的要求从30个降到15个;社会组织将被允许在民宅内办公,不必再租用昂贵的商业写字楼;年检制度也被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换句话说,长期以来困扰草根组织的“缺钱、缺人、缺场地”或不再是其登记的障碍。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认为,恰恰是这些管理细节上的变化,对社会组织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都是社会组织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的困难和阻力”。
朱健刚说,广州社会组织发展释放的重要信号是“官”与“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广泛征求意见、从善如流,而民间力量也对政策积极回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老百姓在慈善领域对政府和社会组织都不是完全信任,政社合作有利于重建信心。”
他同时指出,在全国范围来看,制度障碍仍然是制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软门槛”“隐性门槛”普遍存在;慈善组织的公募和免税资格难以落实,无法刺激企业和财富人士更多地投入慈善;社会组织的民主治理缺乏保障;缺少由政府、行业、公众和内部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广州慈善“蓝皮书”也指出,尽管“松绑”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地慈善组织发展仍然有待加速:“总体数量还是偏少、力量较弱,远不能满足慈善发展的需求;慈善组织的结构布局还不甚合理,主要集中在扶老、助残、济困、救孤、赈灾等领域,教育、文化、环保等领域有待开拓。”
庄悦群表示,广州未来还将进一步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在注册场地、注册资金方面降低标准。“我们还将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将冠以广州市行政区划名称的公募基金会下放到我市管理,并将市慈善会参照基金会运作管理。”
(来源 新华网广东频道 记者 赖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