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组织为何难“接棒”
民政系统政府购买项目已完成竞标36个,多数由企事业单位中标
今年年初,南京市民政部门拿出750多万元采购资金,在全市率先启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工作,涉及52个民政职能项目。
记者昨从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36个购买服务项目完成竞标,多数由企事业单位中标,涉及金额444万元。
“试水”政府购买服务,本该是社会组织“接棒”的大好时机,可为何在招标中频频失利?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记者观察
“成员大都持有红十字等相关机构颁发的急救证书,拥有丰富野外搜索经验和自救、互救能力,这在搜寻散葬墓地方面有着独有优势”、“我们是专业的儿童、青少年视力保健机构,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昨天,在南京市民政局购买服务项目评审现场,参与竞标的社会组织纷纷陈述自己的优势。
可遗憾的是,在当天参与竞标的项目中,所有草根社会组织还是没能分得政府“一杯羹”。“像烈士纪念设施寻访,不同于灾害搜索,需要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按图索骥’,而民安减灾应急促进中心这个社会组织在陈述时恰恰缺少这个核心要素。”参与评审的专家坦言,由于存在对项目理解不透彻、标书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该社会组织没有中标。
据介绍,今年南京市民政局拿出750多万元采购资金,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购买52项民政职能范围内的评估评比、教育培训、考核验收、宣传交流、课题调研等事务性管理服务。
截至目前,该局已有36个购买服务项目完成竞标,涉及金额444万元。中标单位中,企事业单位较多,草根社会组织较少。
“我们本身就比较弱小,在竞争中难免淘汰率高,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在收获成长。”昨天,没有竞得公益创业梦工厂项目的南京创业者培训服务中心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社会组织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国胜介绍,这次民政部门尝试公开竞标,很多社会组织在竞争中差距明显。
不过,张国胜说,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会组织,特别是非官方背景的草根社会组织参与热情很高,有的项目有1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竞标,也有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努力竞得养老、培训等政府服务项目。
“不过,社会组织数量多,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实力的社会组织特别欠缺。”参与评审的省社科院专家张超说,不少社会组织面临政策理解不清晰、组织建设不健全、没有领军人物、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它们中标的障碍。
据了解,南京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有2.4万多家,注册的有9000多家,总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这些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南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张超说,南京社会组织数量虽然庞大,但绝大多数存在“散”、“小”、实力不强的现状,并且短期内难以改观。从长远看,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除了降低门槛“扶上马”,还需要政策服务“送一程”。
社会组织“接棒”公共服务 也需鼓励扶持
据了解,民政部门尝试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就是希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张国胜说,政府购买服务之所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主要是考虑到社会组织多从事公益或互益活动,参与社会治理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通过参与政府项目,社会组织也可壮大自身力量,实现良性发展。
在南京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许益军看来,政府购买服务,给了社会组织极大的发展机会。然而,在这场外包大餐中,社会组织抢食还比较“吃力”,尤其是民间草根社会组织。不过,许益军认为,社会组织从找“处长”转变为找“市场”,从“喂食”到“觅食”,从靠权力到拼实力,通过竞争赢得资源,已经迈出了一步。在同样的竞争规则中,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竞争,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性、灵活性、专业性、志愿性的优势应是政府下一步培育发展的方向。
“社会组织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过程,政府的让度空间、鼓励扶持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规范建设同样重要。”南京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说,今年民政部门拟出台购买流程和绩效评估两个规定,目的就是为社会组织参与竞争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
新闻链接
何谓“政府购买服务”
所谓“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花钱买服务”,将原本由政府或者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有偿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其目的是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通俗解释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就是“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社会力量干活”。
(来源 南京日报 记者 马道军 实习生 鲁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