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省外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视窗

北京西城孵化社会组织解民需

日期:2013-10-22 浏览:

 

北京西城孵化社会组织解民需

 

  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唐茉

  每年设立千万元政府专款,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建立孵化楼宇,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将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在西城,精心呵护培育下的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至今已有3000余家。

  为什么下如此大力气培育社会组织?市民生活日益丰富,民需也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政府部门不可能大包大揽全都应付得来。怎么办?西城区想到了利用百姓身边的社会组织。该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培育社会组织就是要让他们就近对接、满足民需,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支服务民生的生力军。

  千万专款孵化社会组织

  西城区广内街道,一家社会组织孵化楼日前正式投入运行。这栋6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专门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而且为他们“量身定制”管理、培育方案……眼下,街道空竹协会、首都市民学习品牌萱草苑纸艺社、百姓论坛等社会组织已入驻大楼。

  上周末,楼内多功能厅内热闹异常。首都市民学习品牌萱草苑纸艺社的学员们和社区居民齐聚这里,手拿红纸、剪刀,相互学习剪纸技艺。

  “大家聚在一起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剪纸作品也对美化社区环境做出了贡献。”萱草苑纸艺社社长王维昌介绍,纸艺社成立八年来,一直免费教学,为各区县义务服务,至今已拥有学员200余人,不过经常因为场地问题,限制了学员们的交流。

  “孵化楼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上网查剪纸资料,开展公益展览,宣传民间传统艺术。”王维昌说。

  未来,孵化楼还将与优秀的社会组织合作,针对社区现状,提供培训、讲座、指导等服务,使入驻“公益园”的社会组织有能力承接社会服务,实现自我运营。

  其实,这处孵化楼仅是西城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一个缩影。此前,月坛街道就将1600平方米的原办公楼作为地区社会组织服务楼,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楼项目办公室,用以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德胜街道也探索成立了位于德外大街乙12号院的地区社会建设促进中心,搭建起重点针对地区375家各类社会组织、5800余家辖区企业的社会建设促进机构。

  成百上千的社会组织,正是经过这样的孵化,如今走上了服务民生的第一线。为了给这些社会组织找场地,购买他们的服务项目,西城区设立了逾千万元的专项资金。

  10万居民受益社会组织

  至今已培育出了3000多家专业化社会组织,涵盖方方面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慈善……他们在临终关怀、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十类政府力有不逮的领域大展身手,10余万居民因此受益。

  78岁的张庆家住月坛街道,去社区里的“夕阳茶座”成了他每周的“必修课”。最近,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张庆和老邻居们学起了预防肩周炎的养生操。

  “夕阳茶座”已成了社会组织—玖久缘文化养老中心的一个品牌。每周,来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社区的高龄老人。在茶座上,老年人可以了解到健康知识,可以听到养生讲座,还可以展示文化才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中学习居养知识、风险规避技能和健康锻炼技能,以此鼓励老年人融入社区,快乐生活。

  “我们根据老人们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来策划、设计文化养老的服务项目及服务模式,使老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从而达到精神慰藉。”玖久缘文化养老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三年来,中心逐步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为辖区的部分高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解决了居家养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他们的居养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为应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保障。

  另一家社会组织—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则为丰富盲人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志愿者团队,中心开发适合盲人、聋人和肢体残疾人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专门适合残疾人的参与式培训。

  此外,还有专为不同年龄段孩子们提供因地制宜的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的专业社工团队;帮助调解形形色色家庭纠纷的公益律师团队;退休老医师组建起的临终关怀组织……政府部门在专业上并不在行的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社会组织的身影。

  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今后,对于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西城区将更多地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承担。该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助残、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今后会逐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管理的主体作用,西城区还建立了社会组织表彰奖励机制,对在服务民生领域及社会组织规范化评估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社会组织予以奖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每年年初,区政府部门将根据发布的群众需求,通过项目运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来认领,解决民生难题,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对接民需的服务机制。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