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闭幕的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全会文件起草小组组长朱明国介绍了《决定》的形成过程及核心内容。他强调,没有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无以持续。要增强改革发展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补齐,在城市实力竞争中保有优势,提高未来软实力,避免软环境复杂化。(据7月15日《广州日报》)
胡锦涛总书记在早前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就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广东作为一个大省,社会问题不会少,这次《决定》的迅速出台,将社会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从“下放社会建设权力”、“万能政府”转型“有限政府”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建设广州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示范点的实际做法来看,广东补齐社会建设“短板”有以下几个亮点。
不避“家丑”谈社会管理,头脑清醒向前看。朱明国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压力大,社会矛盾可谓早发、多发,而且社会矛盾的触点多、燃点低,“随时随便一件小事,都可能崩出大事,惊天动地”。他提到了增城新塘镇大敦村事件、潮安古巷镇等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因社会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的恶性群体事件,朱明国指出,正因为社会矛盾已经到了关节点上,社会管理不抓就不行。如果社会矛盾和群众的社会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也干不下去!足见广东对目前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在“向钱看”的同时,更要向前看,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教训不能再用血来买,动荡的事件不能再重现,能清醒的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敢于“揭疮疤”,“除腐肉”,甚至“刮骨疗伤”,用重典营造和谐,头脑是清醒的,方向无疑也是对的。
支持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人民当家做主人”助推社会建设。朱明国说,一直以来,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确实忽视了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扶持。在今后培育社会组织发育过程中,党和政府会提供更多的支持给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成长。工会、残联、妇联、工商联等原有社会组织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知道,加强党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而社会建设,同样要走群众路线,真正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把群众的事当成“家里”的事来办,让群众参与到“家里”的事务管理中来,这样方能形成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合力。群众路线怎么走?政府下放社会建设权力:一是能下放的一律下放;二是“万能政府”转型“有限政府”,不管具体社会管理事务,通过监督管理社会组织来实现;三是政府为社会建设做好服务,即鼓励基层自治、让渡社会管理权力、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培养和培训社工、志愿者等,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空间。这是创新,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内部矛盾要内部解决,政府不再大包大揽,重新认识主体和主导地位,认清职能和角色,这对改进社会建设,顺利推进社会管理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倾听诉求拓宽渠道,重疏导不添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建设,也应该是一渠活水,要激活这一渠活水,就要重在疏导,善于疏导。朱明国专门阐述了扩大外来务工人员诉求表达渠道内容,“这也是《决定》最敏感之处”。发挥作外来人员中的社会组织作用;适当吸收优秀外来工进入公务员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各基层单位如市、县、镇、村吸收外来工参与管理,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等一系列的举措,把“流”入广东的流动人口激活了,广东的建设离不开这些人的辛勤劳动,广东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的积极奉献,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很应该也很必要。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和谐,也能让一些问题及时和清晰的反应出来,便于政府发现和及时处理,从而推进社会建设。其实,这应该只是其中一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多听民声,解民意,尽可能全面的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补“短板”的真正意义想必也在此。(谢广锋)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