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省外视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视窗

以品牌提升行业形象 以服务促进行业发展

日期:2011-03-04 浏览:

黑龙江省五常市大米协会

20101010

   

    五常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五常原名欢喜岭,清咸丰四年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取其“三纲五常”之意,得名五常。五常素有“水稻王国”之称,实有水田面积1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6.5%2009年水稻产量24.5亿斤,产商品稻谷20亿斤,加工商品大米14亿斤,水田面积和水稻商品量两项指标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名列第一。稻米产业早已成为五常市的主体资源,立市产业。2009年在协会的引领和品牌创建下,五常大米销售日益火爆,价格不断攀升。2009年五常大米价格比周边市县每市斤高出1.00-1.30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4亿元。几年来,协会充分发挥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紧紧围绕协会宗旨开展工作。通过“基地建设、品牌开发、依法维权、协调服务”等工作,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协会对会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协会对稻米产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经过几年发展协会已由最初18家会员发展到150家,占五常大米加工企业的68%,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率达到75%以上。

   回顾协会发展历程,主要做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创办大米协会,打造统领稻米产业主体

   大米协会成立之初,五常市稻米产业曾经面临过严峻挑战。主要表现是:水稻品种多乱杂;假冒冲击市场;包装物随意销售;产业链条不完整;优质不优价,农民利益受损。成立行业协会是广大稻农和稻米企业的迫切愿望,1999年,在政府扶持培育下,由农业部门牵头,部分稻农、稻米企业和有关单位作为发起人,成立了五常市大米协会。协会积极围绕:维护五常大米信誉、打造五常大米品牌、监控五常大米质量、开发五常大米市场、服务五常大米企业的办会宗旨,为五常大米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品牌开发、质量监控、商标管理、标志印制、广告宣传、营销策划、包装物市场管理等服务。一是打造统领五常稻米产业主体。解决部门管理机制陈旧,对稻米产业既都管、又都不管的工作状态,形成稻米产业工作合力。二是打造五常大米品牌法律主体。成立法人社团组织,申报“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依法确定“五常大米”品牌的产权归属,为打假维权确立法律主体。三是打造稻米行业规范主体。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同时应对入世挑战,有效实现与国际接轨,加快农业产业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二、立足协会宗旨,开展五常大米品牌建设

 

开发和保护“五常大米”品牌始终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积极申报五常大米品牌认证,提高五常大米品牌价值。2001年协会作为注册人,在国家工商局申报并取得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五常大米”为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8年协会申报了“五常大米”四个汉字组合作为产地证明商标的补充。20042007年“五常大米”申报了中国名牌产品标志,成为全国首批大米类7个中国名牌产品之一。2006年“五常大米”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二是规范“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推进五常大米品牌整合。按照《“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协会对符合条件的大米加工企业逐步吸收为会员,并许可使用“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为推进品牌整合,解决稻米产业分散,品牌繁杂的问题,2003年由协会起草,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五常市稻米产业规范化管理办法》。要求凡生产加工、营销五常大米的企业,必须按照《五常市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模式》进行生产栽培。凡是五常所产商品大米,集中使用“五常大米”一个品牌,其它品牌在“五常大米”品牌统领下加以保护。在设计大米包装时,产地证明商标作为母商标,企业品牌作为子商标,分别放置于指定位置。用“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把五常大米总量保护起来,推进五常大米品牌整合。三是开展五常大米打假维权工作,维护五常大米品牌形象。依据《商标法》和《“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在五常市工商局大力支持下,协会依法清理五常市境内随意销售印制“五常大米”包装物行为。对域内符合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的大米加工企业,依法授权使用证明商标。对域外流入五常和五常域内不具备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的稻谷禁止使用“五常”字样。协会主动争取工商、质监、农委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定期对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进行检查,规范域内市场。同时协调外埠执法部门对假冒侵权行为进行处罚,几年来,协会通过委托、配合、协助等打假形式,在省内外共查处仿冒厂家100多个,查处经销户200余户,收缴侵权大米包装物300多万件,为大米加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

 

三、壮大稻米产业,推进五常大米产业化经营

 

协会积极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壮大我市稻米产业。一是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开展了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原料基地面积发展到150万亩。2008年按照哈尔滨市“四大有机基地”的建设要求,指导会员单位进行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试点,现已完成有机认证9000亩,有机水稻转换认证3.1万亩。在试点带动下,全市有机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绿色有机认证企业达到56家,认证产品119个。二是引领会员企业与基地建立稳固利益连接机制。协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2010年共有138家会员企业与基地乡镇实现了产业化对接,水稻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89%。协会指导葵花阳光、中良美裕、金禾米业、东方集团五常米业、中粮集团五常米业等会员企业成立了水稻合作社。三是积极组织参加经贸宣传产品推介活动。2005年开始,协会每年都组织会员企业参加相关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2008年组织参加哈尔滨冰洽会。2009年组织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2009烟台博览会”,成都“世界地理标志大会”。2010年“五常大米”作为黑龙江代表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同时多次接受中央2套、7套栏目、省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和宣传,展示了五常大米形象。

 

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企业与政府间沟通平台  

 

协会是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承担着企业与政府间沟通协调职能,把会员单位的意见及时上报给政府,并将政府的决策、信息反馈给企业是协会的主要工作。一是积极参与制定产业规划。协会多次组织会员企业召开座谈会,围绕基地建设、产业布局、品牌开发、市场管理、优化环境等方面开展讨论,综合会员单位意见,积极参与制定了《五常市做大做强稻米产业规划纲要》《关于做大做强五常大米品牌,推进稻米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提高了规划和政策的针对性。二是协调金融部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由市建行、大米协会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银企对接会议,了解企业需求,推介信贷品牌,为会员企业和金融部门搭建起了小额信贷平台。三是支持诚信体系建设。由协会发起提出了“保护五常大米品牌,提升五常大米竞争力倡议书”。协会提起,精神文明办、稻米中心、大米协会联合举办开展了“五常大米诚信企业评选活动”。组织会员企业响应市政府号召,开展了百家企业诚信签名活动暨稻米专项整治工作。增加了协会凝聚力,加强了行业自律。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会服务水平

 

为提高协会服务水平,2009年协会开展了换届工作,调整修改了五常大米协会章程,拓展了服务内容。一是建立五常大米协会专业网站。由大米协会创建了“五常大米网”,为大米企业提供宣传展示平台。集中展示五常市稻米生产环境资源、产业标准、诚信企业、品牌识别、维护权益等方面信息。同时创办《五常大米信息通讯》,及时刊载有关大米生产加工、产品检测、产品认证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及大米产业有关政策。二是开发五常大米文化内涵。围绕五常“千年水稻,百年贡米”悠久历史,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发掘五常大米的文化内涵。建立了五常大米博物馆初级馆,制作了五常大米宣传专题片,开发了葫芦湾五常水稻生态游、体验游。同时鼓励优秀大米企业开发自己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积极筹备召开五常大米节。三是开展质量追溯试点。应对五常大米面临信用危机,协会积极推进五常大米质量追溯体系和防伪体系建设。通过在全市稻作区开展生产记录、产地证明填报、信息追溯查询,将五常所有水稻资源进行信息覆盖,相当于为五常水稻出具了“身份证”和保护条码,可以从源头解决外地水稻冒充五常水稻问题。目前已有7家会员企业开展质量追溯试点工作。

 

经过几年协会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协会作为政府、企业间的桥梁纽带,在产业发展、品牌建设、行业规范、促农增收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没有协会这个平台,就没有如今优化的五常大米产业链条;没有协会这个平台,就没有五常大米防伪的“身份证”;没有协会这个平台,就没有五常大米短期内走出“信任危机”,建立诚信体系,创全国知名品牌的业绩;没有协会这个平台,就没有农民实现维权、增产增收。我们坚信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五常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五常市大米协会一定会越办越好,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