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让社会组织成为优质“润滑剂”
协商议政亮点纷呈
记者发现,这次常委会从内容到形式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为广泛深入地征集政协委员的意见,市政协改变了以往在会上将调研报告提交现场讨论的模式,提前将调研成果发到常委、委员手中,以便大家充分研读。
此次常委会,第一次采取现场协商的方式,对重大问题开展民主协商,你来我往,现场互动,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单向通报情况,委员们只能在分组审议中发表意见的协商方式;市政协常委、委员第一次走上主席台,当场提出意见和看法,由于提前进行仔细研读和思考,委员们提出的意见有理有据,得到与会市政府负责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高度赞同;第一次由市政府负责人、市直部门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就有关问题进行积极协商。
探寻社会治理“新法”
“协商民主,不看形式、不走过场,重在实效。 ”董昭礼多次提出,合肥市政协的协商民主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着重围绕合肥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推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献计出力。
今年2月,民政部批准合肥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如何推动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成为了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4月至6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成立四个调研小组,采取座谈交流、实地察看、学习考察、专家研讨等方式,开展了一次全面集中深入的调研,一份 《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案》新鲜出炉。
建言让委员“唱主角”
合肥市政协十三届七次常委会议暨专题协商会议上,6位政协委员走上了讲台,围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基层社会管理”这一课题,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慷慨陈词。
胡晓玉委员说,优先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工作经费等支持,在公共资源招投标时应优先重点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发展初期以支持代替限制和监管,引导其在发展中逐渐规范。尹玲委员建议,鼓励党员积极参选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楼栋长和“片长”,让在家门口的党员深入小区、楼栋,收集社情民意,并利用党的组织网络反映群众意愿,协调解决小区的急事、难事、麻烦事。马建敏委员提出,成立各级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承担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职能,解决工作中的缺位、空位和错位现象。
“让委员走上了讲台,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推动相关问题更好地解决。 ”合肥市政协秘书长袁文长说。
成果进入政府决策
“政协委员作为协商民主的主体之一,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协商意识,积极投入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真正履行好职责,使协商活动取得了丰富成果。 ”董昭礼谈到此次协商会议时,对协商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副市长程瀚出席了市政协十三届七次常委会议暨专题协商会议,并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他说,今后各级各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信任、接受社会组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认识并解决好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全市社会组织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安在线-江淮时报 张明 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