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再造 激发活力
加速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淮南市民政局
2013年,我局加速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目前,市级、县区级社会组织联合会全部建成,全市共建成各级枢纽型社会组织72个,位居全省各市榜首。
一、形成共识,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连接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协调政府关系和实行自我管理的双重功能。通过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可以实现“以社管社”,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推进社会自治。一是摆上突出位置。我局要求各县区民政局把发展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实现基层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的配套工程,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重要任务。二是出台配套政策。市民政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淮南市福彩公益金资助基层社会组织项目实施暂行办法》、《淮南市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暂行办法》。三是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各县区必须全面启动试点工作。要在确保本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如期建成的同时,重点指导社区创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集聚社区各种资源,助推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做好项目,助推枢纽型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我局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一是抓好全市“立体式”社会组织联合会项目建设。在建好市级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县区级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建立。2012年,安排30万元创建经费,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0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2013年,又安排了130万元创建经费,在全市培育发展了61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县区级社会组织联合会全部建成,初步构成了我市枢纽型社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本格局。二是抓好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人才优势,由具有编报项目经验的一名副会长亲自为相关社会组织进行项目编报培训,并深入实地加强业务指导。近两年来共指导支持7家社会组织申报和实施省、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特别是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市杨帆职业学校、市剪纸协会开展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剪纸技艺培训和艾滋病防治协会开展的社区老人脑病预防项目共有1200名群众受益,社会反响良好。三是抓好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我市社会组织信息网顺利建成并成功上线运行,搭建了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网络链接平台,传递社会组织信息,是社会组织服务的又一重要窗口。2013年,我局还利用这个平台完善了全市法人数据库系统,并开展网上年检工作。
三、注重实效,切实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
实践表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较好地承担了全市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联合会会员之间还加强了相互合作。田家庵区新淮街道长青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后,统筹社区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 “优生优育、普及国策”宣传活动,使辖区内的育龄群体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先后上门帮助二十余名行动不便的“三无”老人办理了养老和医保手续;成功开办了三期“十字绣技法学习课程”、两期“法律知识讲座”、十期“青少年科普知识普及班”、二期生活技能培训班;利用社区联合会活动室,专门开辟出一个供辖区小学生课后学习的“小课堂”,组织一批教师专业的志愿者,每周定期提供义务课后辅导,得到了辖区居民广泛喜爱和好评。二是依托社区平台,发挥整合作用。凤台县城关镇青年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目前联合会已经拥有团体会员14个,参与群众1000余人,直接服务辖区群众8000多人。联合会的14个社会组织,都在联合会的协调下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从而使社区真正成了“会员之家”和“居民之家”。三是坚持服务居民至上,实现社会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田家庵区洞山街道新村社区坚持“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服务设施效益最优化”的服务理念,投资40多万元,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室内外共计5000多平方米,建立了书画、电脑、棋牌、健身等各种活动室、多功能厅,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开展活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社区治理模式,极大地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幸福感,促进了社区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