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组织正能量
淮北市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淮北市作为全省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示范点和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的观察点,全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在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征程中,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为目标,引入枢纽管理理念,率先在全省相继成立了淮北市社会组织促进会、相山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杜集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渠沟镇社会组织联合会、濉河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榴园村社会组织联合会、南山村社会组织联合会、郭王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等20余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形成市、县(区)、镇(街)、村(社)四级上下联动、横向互助、功能衔接、合作共享、协调高效的社会组织枢纽网络,并以此为载体,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862家,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组织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新路径,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创新。
创新思路,深化城乡社会组织管理内涵
坚持以创新精神抓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确立了组织领导、分级负责组织实施、城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一是坚持组织领导上求强化。坚持把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作为贯穿于服务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全过程,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部门合力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调度会,将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明确责任人,建立了市、县(区)登记管理机关指导联系乡(镇)、街道办事处包村包社制度,确保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在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管指导下健康开展。二是坚持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实施上求深化。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农村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广大农村社区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设施条件、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愿望更加强烈。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为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独特功能作用,主要实施“五大工程”,即: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服务提升。坚持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服务城乡居民、依法自愿自偿、依法民主管理、统筹协调发展、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六项原则,积极开展生产、便民、居家养老、救助、文教卫体、环保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将全市打造成为“村社环境美、处处产业兴、家家收入高、人人生活好”的极具“精致淮北”的魅力和谐的新乡村。三是坚持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上求主动。定期召开会员大会或理事会议等,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会员参与协会建设管理积极性不断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参与”的转变。近年来,全市各类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合理设置服务网点,完善党员服务、为民服务、社会事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医疗、文体娱乐、综合治理等方面服务功能,举办科学发展观大讲堂及专业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村各类种养殖人员10万多人次,带动农户3.5万个,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创新载体,搭建社会组织管理平台
坚持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着力抓好“三个平台”建设,提升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效率,促进了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一是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以社管社”。推广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领城中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或联合会等,将原本没有业务关联的社会组织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分级分块管理,形成“政府一枢纽型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减轻政府管理压力,激发社会组织自治活力。并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依托,立足淮北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形成在农村社区重点抓好服务类组织,新建农村社区重点抓好管理类、融合类组织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通过市、县级财政扶持和社会统筹,新建了199个农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在 37个中心村和132个社区中,相继成立20个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联系会员群众、组织会员群众、服务会员群众的重要窗口,全面提升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水平。农村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组建,率先走在全省的前列。二是建立供需服务平台,实现“以社助社”。建立社会组织资源库,全面掌握全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资源储备及业务范围,利用不同社会组织间资源互补的优势,在枢纽型社会组织系统内部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一批定位合理、功能完备、制机完善、服务优质且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社会组织,辐射带动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和高效运营。绝大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农村社区组织场所为依托,建立“会员之家”、“空巢老人之家”、“村社说事室”等,扎实开展利益诉求、生产生活物质供应、综治维稳、劳动就业培训、文体活动、老年日间照料等全程代理服务,初步形成了“说事、办事、评事”的管理新机制。另外,一批民办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各级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通过组织退休教师提供教学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压力。三是建立政务公开平台,完善自治功能和运行监督机制。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上,推行了“三规范一严格”,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实现依法办会、公开透明管理。一是公开运行机制。实行“八统一”,即统一组织机构公开运行监督制度、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时间、公开自律与诚信、公开监督措施,以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阳光”操作。二是规范民主管理。凡是与会员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尤其是社会组织重大事项,均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实施。同时把福彩公益资助项目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金、社会各界支持项目金等纳入民主决策和公开范围,切实把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注意力和工作的重点引导到发展经济和服务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上来。三是规范财务管理。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立财务帐目,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健全规范资金运转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严格监督考评。建立年度检查财务审计和社会组织法人变更、离任审计制度,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做到“五个不放过”,即财务制度不完善的不放过、财务帐目不健全的不放过、年检财务审计有问题的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确保农村社区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在“阳光”下操作、规范运行。
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形式
充分激发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和会员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基层社会组织运作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模式的创新。一是着力构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探索建立“支部十村(居)委十协会”三位一体的新型治理结构,规范界定“当家人”、“管理人”、“经营人”的职责,夯实了参与服务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的政治基础、自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全市已有100多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民主选举社会组织负责人,组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把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和能人紧紧吸引在党的周围,优化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治理结构,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二是着力构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以强化管理创新为目标,积极围绕理事会的“三员”定位,发挥其主体作用。(1)当好公共事务的“组织员”。将理事会定位为在所属村(居)党组织领导下,行使自治组织的职能,成为联系党政和会员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的相关中心工作,通过引导会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激发农村社区会员群众参与村(居)事务的热情,让广大会员群众深刻意识到“自已的事情自已办、自已的家园自已建”。(2)当好为民办事的“服务员”。不负众托和期待,切实履行承诺,把情系会员群众、真心为会员群众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身于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创新之中,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和主动作为,取信于民。(3)做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社会组织中的广大理事会成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集体观念较强,办事公道,在会员群众享有较高威望,通过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会员群众往往更容易信服,效果事半功倍。三是着力构建农村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模式。构建农村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当前淮北市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助推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在构建农村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1)在点上做“盆景”,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民主决策机制,使之成为组织结构完备、管理制度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法人组织,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规范办会方式,不断提高会员的法律意识,认真遵守和履行章程,自觉维护协会整体利益;让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农民、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三是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产、供、销等难题,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的自觉性。(2)在线上做“风景”,烈山区榴园村、杜集区南山村、相山区郭王村等一大批“枢纽型”社会组织,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创建目标,组织带领会员群众深入开展传统美德进居民、美化整洁进村社、科学技能进农户、文体活动进乡村、卫生健康进社农等“五进”活动,有效促进了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的新变化和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3)在面上做“延伸”,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新路子,使其“延伸”到全市每个农村社区,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每个农村社区中全部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率先实现“全覆盖”。
创新方法,提升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实效
注重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与助推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的结合,着力提高实效上下功夫。一是注重与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相结合。将章程、制度、程序、承诺等制作成资料手册并公示上墙,以方便服务对象的咨询和监督;坚持严把入口关,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准其先行备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为助推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注重与强村富民相结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重要取向,以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升其组织的影响力,引领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到目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2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缩小为2.71:1。三是注重与提升乡村文明相结合。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市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清洁村社、美化家园”等活动,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营造了村社健康、和谐的文明新风,有力推动了美好乡村及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创新机制,增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保障服务能力
为积极助推美好乡村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到“三到位一加强”。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全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将服务美好乡村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单位合力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市民政局与县(区)民政局分别签订了2013年度服务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责任书,将培育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建立了服务美好乡村及社区建设帮扶联系点和信息反馈制度。基本形成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组织服务网络和长效机制,为助推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工作谋划到位。研究制定了“服务美好乡村建设调查表”和“服务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表及帮扶联系点反馈表”,开展了对37个中心村和132个社区进行全面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先后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推进会,38家社会组织通过《淮北日报》和《淮北社会组织信息网》等媒体向全市发起了“同心同向同行,建设美好乡村”的倡议书,形成了全市广大社会组织的共呜,一大批社会组织主动开展了各种志愿活动,由此激发了自觉参与服务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忱。三是信息宣传到位。利用报刊、网站等宣传平台,深入宣传省、市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通过釆取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专家授课、现场观摩、发放宣传资料、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四是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实施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动车组”工程为抓手,在全市建立“县区党工委铺设轨道、镇(街道)党委为火车头、各村(社)党组织为动车”的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动车组运行模式”;实施农村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电视上网”工程;积极推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党员议事会制度,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总之,我们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取得了些成绩,但与好的地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决心以这次全省会议精神为契机,坚持“务实、创新、服务、发展”工作理念,凝聚全市社会组织正能量的新实践,向着全省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行。(淮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