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基金会如何在重大危机中建立合适的发声机制系列文章一
编者按:
随着我国基金会数量持续稳定增长、整体规模逐步壮大,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基金会开始遭遇公信力危机。在公众与舆论的质疑与监督中,许多基金会主动公开透明,自觉加强能力建设;政府尝试由事后的“危机回应”向事前主动的行政引导转变;政府与基金会之间、基金会同行间也开始牵手合作,探讨并实践共同应对危机的策略。
本期封面报道的主题为“基金会如何在重大危机中建立合适的发声机制”,约请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庭建等基金会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在事前预防危机事件、在事中建立行业共同发声的合作机制、在事后练好内功、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
不能“一荣俱荣”,却能“一损俱损”
社会性是基金会的根本属性。首先,基金会的资产来源于捐赠及其增值,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其次,基金会以公益事业为目的,受助对象为符合其宗旨、业务范围的不特定人群;第三,基金会在功能上对政府拾遗补缺,提供公共服务,享有税收优惠,具有社会性。正因如此,公众的知晓、认知、参与、监督是基金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对基金会发展构成了压力。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给基金会注入了很多道德因素,与“崇高”、“高尚”联系在一起,不容蒙尘。与此同时,整个基金会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个体能力比较弱;而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整合力量,可以说,合作是基金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每个基金会、对整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合作才能发展。
对危机应对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有个突出特点,虽不能“一荣俱荣”,但能够“一损俱损”。很多基金会通过多年努力,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付出了辛苦劳动,才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维持了良好形象,但如果某一个基金会在某一个工作环节出现了问题,受到了公众质疑和不信任,就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种损伤,引发行业危机。这种现象是很令人痛心的。
另外,在开展重大灾害开展救援时,由于缺乏通畅的合作渠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特点无法明确表达出来,功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容易造成救助力量在某一个点上过度集中,极大地浪费了救助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建立重大灾害救援的沟通机制,协调好救援信息、物资和人员的配置。
基金会如何开展合作交流
一是应当有全局意识。基金会在三类社会组织中数量不是最多,发展时间也不是最长,但在管理方面最严格、最规范,成长速度快,能力水平高,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因此,基金会要敢于担当作为,勇于争先创优,争做社会组织的排头兵。今后,基金会不能囿于一隅发展,要放宽眼界,把基金会放到整个社会组织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考虑,不仅要加强基金会之间的合作,也要加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与社会各个主体的合作。从长远看,只有社会整体发展好了,基金会的大环境才能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基金会要学会取长补短,借鉴其他主体的发展经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是搭建基金会开展合作的统一平台。合作需要有途径和平台,平台可以有临时性的,但也有固定的、规范化的平台。基金会双月沙龙活动也是一种平台。经常性的、规范化的平台是更需要的。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是全国基金会的行业组织,是加强基金会行业自律的重要抓手,是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分会下设的中国基金会网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现在已经开发了很多服务功能,能够帮助基金会实现信息公开及资源整合的需要。今后,继续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不断建设新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除了公开信息、展示成绩、分享经验,还能够让基金会开展合作、进行交流。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的能力建设。不管在哪个方面开展合作、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都是建立在个体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每一个基金会都打好基础、不拖后腿,合作时才能相互促进,互相推动,实现共赢乃至多赢。但合作不是没有竞争,仍要发挥个体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接受社会选择的优胜劣汰,发展不起来的必须有序退出。
因此,基金会必须练好内功,完善制度建设,规范项目运作,加强人员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特别是要建立与公众、媒体、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络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并进行能力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能力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基金会之间也要保持互动,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联系就是在为以后的合作做铺垫、打基础。(刘忠祥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