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行政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政管理

《中国社会组织》主编孙伟林谈期刊沿革和办刊宗旨

日期:2013-02-04 浏览:

 

     2013125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社会组织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组织》创刊发布会”在北京市远望楼宾馆举行。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巡视员、《中国社会组织》主编孙伟林就期刊沿革、更名、办刊宗旨等问题向与会各界人士做了简要介绍。

   《中国社会组织》的前身是《社团管理研究》,是2007年创办的,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社会组织领域的一项空白。创办六年来,到目前共出版63期,在社会组织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创办之初,我们将办刊宗旨定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使命,加强党和政府关于社会组织方针政策的宣传,开展社会组织学术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研究,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读者对象重点是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成员和各级社会组织管理者,兼顾广大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热心社会组织的人员。这本刊物是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类期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机关刊物。

2007年到2012年的六年时间里,《社团管理研究》所有编创人员,勤奋敬业、认真履职,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采写和编辑工作,形成了一个团结进取、和谐融洽的编辑团队,一个资深的编辑委员会和一个强大的作者方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许多国内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领导、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为《社团管理研究》撰写了大量鲜活的、有质量的稿件,使这本杂志以其生动的思想性和开放性,独特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成为社会组织理论与实践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借鉴和帮手。一些地方的改革举措,不少是从《社团管理研究》刊登的理论文章、各地的改革创新经验以及社会组织动态中受到启示,在推动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上很好地发挥了宣传“窗口”的作用。

在办好杂志的同时,以《社团管理研究》为主力,还成功举办了四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共同发起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大体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这些论坛,吸引了来自相关部门领导、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登记管理机关、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踊跃参与,为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社团管理研究》是根据当时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的情况而创办的。当前,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日新月异,《社团管理研究》期刊名称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一是“社团”称谓覆盖面过窄,难以涵盖全体社会组织,仅在名称上就把很多社会组织排斥在外。二是主办单位已由“中国社团研究会”更名为“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其主办的期刊亦应作相应更名。三是原刊物“管理研究”偏于管理和研究机构,指向性过强,这与期刊面向广大社会组织及相关群体的主旨不完全相符。四是对杂志名称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导致发行难度加大,指导性和覆盖面受到影响。而《中国社会组织》这一名称,与中央文件和现行的提法相吻合,更容易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基于上述考虑,经广泛征求读者和相关人士意见,分别向民政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递送更名可行性论证报告,经过近两年的协商和沟通,《社团管理研究》最终于20129月获得批准更名为《中国社会组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对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感到,此次更名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杂志本身,而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组织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我们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群策群力办好这本杂志,承担起宣传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我们将《中国社会组织》办刊宗旨作了新的调整。面对的读者主要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兼顾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杂志的风格突出应用性、权威性、前瞻性、可读性。在办刊力量上,也进行了资源整合,从2013年起正式委托中国社会报社承办,这将有利于发挥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的理论优势和中国社会报社的办刊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请大家相信,更名后的《中国社会组织》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希望新的《中国社会组织》编辑部以更高的视野,更强的团队,办好杂志;希望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多提供有质量的稿件,多提宝贵意见,把《中国社会组织》杂志打造成面向全国社会组织,具有理论前沿性、工作指导性和影响力的中国社会组织首选期刊,发挥好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