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行政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政管理

淮北市社会组织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见闻

日期:2012-12-05 浏览:

 

让乡村美起来 让农民富起来

---淮北市社会组织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见闻

连日来,笔者通过置身淮北市的部分乡村,便会被这里欣欣向荣、安乐祥和的气氛所感染。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社会组织正在迅速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加快各项工作开展”的热潮。按照省、市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活动载体、扩大政策宣传,突出提供公共服务、优先惠及农民,突出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突出发挥自治功能、促进文明和谐,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活动全面拉开了的帷幕

一、 利用宣传平台,扩大政策宣传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淮北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全市广大社会组织涉及面广的优势,利用报刊、网站等宣传平台,深入宣传省、市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要求,由淮北市社会组织促进会、淮北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淮北市慈善协会、淮北市志愿者协会、淮北市禽业协会、淮北市果蔬产业协会等38家单位,通过新闻媒体率先向全市社会组织发起了“同心同向同行,建设美好乡村”的倡议书。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提供公共服务,优先惠及农民

全市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把农村作为服务的重点领域,将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积极投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事业,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首先是通过普遍建立城乡基层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联合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让会员参与协会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实行民主管理,使协会努力成为组织结构完备、管理制度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法人组织,保障协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是规范办会方式,不断提高协会会员的法律意识,认真遵守和履行章程,自觉维护协会整体利益;坚持民主办会原则,按时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选举制度、会员(或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自律与诚信制度、公开承诺制度等,规范协会运作行为,让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农民、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第三是强化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人员的培训管理。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会同业务主管单位经常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到美好乡村建设联系点进行现场指导,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规范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行为。为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近年来,先后开设各类培训班27个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多人,农村专业技能培训8000多人次,涌现出个体小老板130多个。

第四是建章立制。先后印制了《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工作十项制度》、《民间组织规范管理指导意见》、《社会组织绩效考核评审办法》、《规范社会组织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量化标准》等制度范本,要求各个城乡社会组织制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规章制度,为城乡基层社会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五是强化管理,增强服务效能。按照便民、规范、高效的原则,将社会组织的成立、变更、撤(注)销登记等行政许可事项一律在市行政中心服务大厅民政窗口受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使“接待型”窗口成为“登记审批型”窗口。并建立了办事公开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形成了制度规范许可有行为、公开服务有内容、依法行政有程序、申报项目有材料、承诺期限有时效、收费项目有标准、监督管理有措施、行政处罚有依据,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第六是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建立了市、县(区)、镇(街道)、村(居)四级监督网络,明确各级责任分工,设立了举报意见箱和监督热线电话,方便群众准确获得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信息,使其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

三、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增收

全市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充分运用信息、科技等资源,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产、供、销等问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一批功能强、作用好协会崭露头角:

淮北市禽业协会在全市禽类养殖户的心目中是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自协会成立以来,通过优化结构布局、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咨询服务网点,利用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积极为会员或养禽户提供家禽饲料、农药、疫苗销售及技术服务。使200多个养殖大户、上万个农户,从禽窝里捧出了“金蛋蛋”。

杜集区段园镇的葡萄协会自成立以来,以情系会员、服务会员为根本宗旨,经常邀请高层专家教授,向会员传授种植先进技术和科学经营模式,葡萄协会会长翁书兰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利用自己承包的8亩多葡萄园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成果和真情服务,赢得了广大会员和客户的信赖,成为他们的贴心朋友。

濉溪县百善镇双孢菇协会成立以来,组织村民利用当地麦秸资源,发展双孢菇生产,既环保效益又高,是增收的好门路。

市农技协联合会也倍受农民的青睐。通过免费向农民提供农技服务,积极搭建农技学习与交流平台;统一组织开展技术指导;统一组织会员开展互帮互助;统一申报农技服务项目;统一协调解决生产服务活动中的困难;统一组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濉溪县铁佛镇瓜菜协会自成立以来,采取“协会十农户十基地”运作模式,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协会与13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瓜菜种植户建成了设施瓜菜559亩、露地瓜菜5226亩的生产基地,使瓜菜种植户增加年纯收入8262元。

杜集区朔里镇萍协会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使近万亩苹果由于卖难,又无法长期保鲜储存,水果丰收时,农民因果贱而不愿采摘,宁愿烂在园里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村里建起了冷库和果汁加工厂,使水果渡过滥市,不上等级的残次果经过分类加工处理,卖上了好价钱,形成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本来只能扔掉的小果子,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

杜集区高岳镇食用菌协会会长杜明纪,刻苦钻研种植技术,这几年他试种的新品种和引进的先进栽培模式,为当地农民带来很大的收益。他还投资10万余元,建立立体化种植、养殖模式,利用猪粪产生的沼气给蔬菜温室加热、照明,从而推动了科学种养技术的提高。

濉溪县养猪协会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机制,广泛的适应性,在普及养猪科学知识、推广养猪适用技术成果、提高会员和广大农户的养猪技术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的解决了分散供给和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降低和分解了会员的市场风险,成为农户通向市场的桥梁。

市果蔬产业协会,实行"六统一"的发展模式,即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先后建成了程庄示范园、寇湾示范园、滂汪示范园、田庄示范园、洪庄示范园、段园葡萄、孙谢庄西瓜、马桥乡辣椒等八大基地,果蔬品种达七八十种,常规果菜几十种,精细果蔬十几种,种植面积34万亩(无公害蔬菜3万亩)年产果蔬14万吨,年销售收入1.36亿元。通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和严格管理与服务,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明显增强,连续多年被省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

杜集区养鸭协会的理事单位(绿苑公司),是皖北地区最大的一家集养殖、孵化、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生产基地,年产种鸭4.5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产品主要销售市场在苏、鲁、豫、皖周边省份,并延伸到北京、上海等地,深受广大客户欢迎和信赖。有效带动了周围5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烈山区养猪协会从成立之初的会员50人,团体会员4家发展成今天的团体会员45家,会员300多人。通过收集生产信息,搞好市场分析预测,帮助会员在质量、成本、品牌、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实行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濉溪县华川种鸡协会,依托濉溪喜鸣科技开发研究所科技优势,不惜重金引进 电脑自动控制孵化机60多台,年可孵化雏鸡300多万只,并采用先进的人工受精技术,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运作机制。

濉溪县菌菇协会,依托华奥科技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20台大型现代化的育菌种设备,对稀有菌菇品种进行工厂化生产,年产值近3000万元,利税250多万元,填补了省内稀有菌种开发的空白。

濉溪县中药材协会,依托飞龙中药材开发研究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自办示范现场总结栽培技术经验,并向周围农户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先后建立20亩的科技示范园和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我市引导带动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

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食用菌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徐钦玉致富不忘乡亲,他利用自已发展食用菌的经验,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富裕。现如今,郭王村已有140多户种植了食用菌,在协会带领下,基本实现了全村金针菇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种植了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收入占到村里人均纯收入的30%,成为名副实的全市食用菌生产第一村

淮北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自成立以来,从强化服务入手,不断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将小额贷款的对象扩大到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业、乡镇(街道)、村民小组等领域,让他们及时达到“贷有所用、创有所成”的目的,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四、建设“皖北江南、文明淮北”,全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亮点

美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淮北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在全市农村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充分体现“皖北江南、文明淮北”地域特色,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为根本,保护好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乡土风貌,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全力打造成为全省领先的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亮点。

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为实现脱贫致富,依托资源优势,按照“龙头十基地十协会十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将石榴种植面积扩大至8万亩。同时,积极延伸石榴产业链,建设1座石榴汁加工厂和4个石榴储藏冷库,目前,石榴产业年产值近2亿元,已成为榴园村的支柱产业。如今,榴园村农民从事庭院经济的人也有很多,包括剪纸、养鱼、制作盆景、石榴套种紫薯、西瓜等林下多元特色经济呈现出有声有色。榴园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500元增长到2011年的9800元,今年将突破1万元。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们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渐迫切。年来大力实施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新铺设水泥路、柏油路10公里,排水管道3.5公里,新建凉亭5座,整治污水沟500米,配套建设垃圾房、公厕、绿化、硬化停车场2000多平方米,修复古桥、古井、古巷,修建榴花溪等多处景点。成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富裕、功能配套完善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样板。

烈山区的洪庄新村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大力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村民,努力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杜集区矿山集办事处南山村,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美不胜收的乡村美景和投资5.8亿元、分四期全方位开发建设南山休闲养生基地的美好前景。

杜集区高岳办事处任庄村,日前,分别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村和省纪委颁发的廉政文化建设示范村称号。该村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抓住自身持点和优势,因村制宜确定工作重点,依托惠黎酒、千亩优质桃农业生产基地,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走进杜集区段园镇大庄村,第一印象是美丽、富足。村内一排排楼房整齐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光洁平滑,一座座花圃花儿展着笑颜;村外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在秋天的阳光下流光铄金,青翠依旧。葡萄协会会长辈新存笑着对我们说,今年葡萄喜获丰收,村民们赚得腰包鼓鼓,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近年来,大庄村以“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积极实施田、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新农村建没”为重要抓手,整合资金、统筹规划,大力推进道路、娱乐、健身、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对村内8条道路进行铺设,清理7000米的下水道,重新砌上水泥盖板;对各村巷道的墙壁涂白布置文化墙,建设具有特色的葡萄长廊;建成一个2000平方米的健身、娱乐活动广场,让百姓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享受着幸福生活。

走进濉溪县刘桥镇彭楼、前吕楼、后吕楼、陈集等村,只见宽阔的水泥或柏油大道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垃圾池建设井然有序。“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在这里有效推进。在采煤塌陷村庄搬迁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首创的塌陷搬迁安置新区建设“刘桥模式”得到了住建部及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已成为全省美好村建设的示范村。

韩村镇马店村,坐落于濉溪县西南部。数十幢崭新的双层民居、干净整洁的院落、成排成行的绿树、宽阔的水泥路面……优美的环境是美好乡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的要求,结合湿地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的实施,以路、湖、河为重点,大力开展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现已建成了医疗服务站、景观绿化、娱乐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五沟镇北湖南村坐落在袁店煤矿开采范围内。按照“先搬迁、后开采”的原则,该村提前3年开展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将采煤塌陷村庄居民向矿区搬迁集中,建设居民新村。本着“日常购物不出村、小病治疗不出村、文体娱乐不出村、农资供应不出村、民事调解不出村”的建设理念,总投资达5000万元着力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打造宜居村庄的有力支撑,注重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引导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站、金融服务网点、各类社会组织等向中心村布点,健全农村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一站式”服务,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位于百善镇西的黄新庄村,以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在协会的引导下,推广特色和规模种植,其中黑糯玉米、黑土豆和胡罗卜等适销对路的高效作物,现已形成规模效益,亩均收入达6000元。该村在市禽业协会的指导与帮助下,发展大棚养鸡,建设养殖小区3个,年出栏肉鸡8万只;通过采煤塌陷水面的治理,修建鱼塘800亩,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芦沟村也在富民增收上做足了文章,该村大力发展紫薯、香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修建蔬菜大棚200余栋,“甜歌”牌香瓜曾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专供产品。2011年,芦沟村农民人均纯收高于整个濉溪县平均水平近1000元,形成了以“新农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支撑新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走进濉溪县孙疃镇刘圩村,街道两旁门面整齐划一,路面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无论农忙、农闲,广场健身舞是村民们每天必修的一课,原有的7个自然村的5200余人迁入新居住区,享受着现在文明的新生活。

在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中,淮北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以全市农村中心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淮北特色的农村枢钮型组织一一社会组织联合会。力争到2015年与全市美好乡村覆盖面同步达到60%,到2020年与全市美好乡村覆盖面同步达到100%。使其农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在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力争走在全省的前列。

(朱世凯 淮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