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创新形式
霍山县“五型”并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7万,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特色经济显著。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主导特色产业的实际,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目标,把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加大培育发展力度,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由农产品大型龙头生产加工企业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场地设备、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实现企业和农户会员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安徽龙华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毛竹综合加工企业,2003年,公司吸收广大竹农成立了龙华竹农协会,并在毛竹资源丰富的11个村成立了分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该公司年产竹地板、竹墙板、复合板、集成板系列产品180万m2、竹材家具5万套、竹材板200万片、竹工艺品200万件,产品出口韩国、荷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500万美元,当地竹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有力促进了全县竹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竹农收入。县蚕丝绸产业协会的单位会员源牌集团作为县茧丝绸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之路,设立蚕桑技术服务站为近10万蚕农所经营的近3万亩桑园做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公司多年来一直采取扶持推广方格簇养蚕、最低保护价收购、对优质蚕茧实行二次返利等方法反哺基地和养蚕户,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仅企业长足发展,而且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
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由几个农产品种植大户及能人大户领头兴办,以土秀才、土专家等乡土能人为骨干,吸收周围农户为会员成立协会,通过示范带动,将成功的致富技术和经验推广到会员和农户中去,久而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辐射效应。漫水河百合协会成立后,百合种植能人大户和经纪人组织会员签订定单,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统一组织会员生产、包装、销售等。2005年,协会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成功举办了霍山百合推介会,并和上海、南京等省外市场建立了常年购销网络。目前,已形成了以漫水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的百合种植基地2万多亩,昔日的深山区正逐步变成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后方供货基地。
三是村级推动型。由村两委或村经济合作组织倡导,把本村及周边群众组织起来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成立协会。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等模式把散居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带入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大岭村位于被誉为“安徽竹子之乡”的诸佛庵镇西北部山区,协会成立前,当地毛竹价低、难卖,丰富的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农户增收缓慢。2000年底村两委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了成立竹农协会,开展竹材加工,跻身市场求发展的减贫致富思路。在村两委的牵头下,通过村民自愿参与,民主选举成立了“竹农协会”,建立了村民入股的股份制竹加工作坊。由于竹加工活动的开展,毛竹得以综合开发利用,附加值得到提高,当地的毛竹价格稳中有升,解决了卖竹难问题。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已可生产寿司卷餐帘、食品罐、竹杯、竹碗等4大类20多种产品,并通过省、市外贸途径对外销售。2003年,协会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政府推动型。霍山石斛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名贵中草药,素有“千金草”、“软黄金”之誉,被称为“中华仙草”之首,由于野生繁殖能力低以及过度采集,产量不断减少,为使这一重要特色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产业化开发,2002年,县政府专题召开了石斛开发研讨会,决定以涉农站所和相关部门为依托,由政府提供相关科研、品种开发、基地建设等产业扶持资金30万元,组建石斛产业协会。在协会的大力推动下,目前,石斛基地规模扩大40%,达到了2万平方米,产量增长30%,年产枫斗100公斤,创值150余万元。成立于2001年的霍山茶叶产业协会是由县农业部门牵头组建的第一家农业产业协会,几年来,协会通过技术培训、名优茶机械推广、有机茶基地建设、举办茶文化节、参加茶博会评比等活动的开展,茶叶产业化开发势头强劲。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有机茶生产面积达1万亩,其中7580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茶叶生产10万亩,其中6万亩通过认证,已成为全国名茶重点产区。2005年全年茶叶总产量3850吨,产值8604.5万元,现有茶农4万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人均茶叶年收入723元。“中国霍山黄芽茶市”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两大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之一,霍山黄芽现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五是基地整合型。立足本县主导特色产业,科学安排,统筹规划,把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结合起来,以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批规模大、品质优、区域性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将农业专业户联合起来组建协会,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04年县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茶叶、毛竹、茧丝绸、板栗、中药材、百合、畜禽、鳗鱼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作为培育发展协会的重点,以基地建协会,以协会促产业。2005年,八大主导产业协会全部组建成立,正是在协会的推动下,全县已形成了以太平畈、漫水河为中心的西南山区中药材、百合种植基地,以下符桥为中心的圩区畜禽养殖基地,以大化坪为中心的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及沿淠源渠的鳗鱼养殖带,诸佛庵桃源河的“万亩竹海”等一大批有规模的优势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基地已发展到80万亩,高起点、高质量产业化示范基地41个。
目前,全县农村经济协会涉及种植、养殖、用水、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多个领域,全县上下已形成了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协会,以协会促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协会联动发展的农村经济协会体系。协会充分发挥了其在市场、农民、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形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安徽省霍山县民政局 项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