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政府不仅免费提供场地,而且提供资源平台、种子基金、人员培训等关键性支持 ,这样相当于市民享受到的社会服务由政府埋单 。12月 27日,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在李沧开园。该创新园投入5800万余元 ,已经有 16家社会组织率先入驻。
12月 27日,在黑龙江路上的阜康花园小区内,青岛社会组织创新园正式开园,这也是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
这个总面积5200平方米的创新园,由政府投资5800万余元购买,社会组织可免费使用场地活动,并享受政府提供的合作机会和培训咨询等资源。
入驻该园区门槛也相对较低,只要能对当地区域性社会问题起到解决作用就能基本符合条件。目前有 16家社会组织入驻该园,还有 10多个空余场地需要进一步遴选合格的社会组织入驻。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这不表示所有的社会项目都适合在园区内,评估入驻要综合多方面的考量。
在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和李沧区民政局签署的该园合作协议上,合作的第一条就是“开展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试点”,也就是说,在这个园区内注册的社会组织不需要有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登记注册。这样降低了门槛,简化了程序,社会组织注册会更加容易。
除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开展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外,创新园还将建立完善的公益创业投资和公益招投标制度。“目前已经有40多个公益创投项目在进行当中,涵盖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心理矫正等各个社会层面。我们会通过项目竞争,让政府的钱为市民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用。”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公益创投在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开始了,青岛行动相对较慢。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志勤介绍说:“社会组织的孵化和企业的孵化是类似的。只不过社会组织是非营利的,没有支持就没有发展,因此孵化基地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一旦这些社会组织成熟了就将离开园区。”据了解,孵化的社会组织引入后会在园区待1至3年时间。
入驻者说
政府支持才能持续发展
8年前,徐进在市南区注册成立了一个健康中心,主要从事青少年生殖健康和发展领域的社会服务。“当时还没有‘社会组织’这一概念,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到底是谁当主管部门。”徐进说,当时注册相当困难,期间的确协调了不少关系才成功。
徐进说,这些年她们的办公房一直是租住的,从来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因为青岛没有对这些公益项目公开招投标。而这次入驻创新园,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场地,就是一个进步。“我们服务的是弱势群体,但社会组织也得吃饭。”徐进说,这需要第三方支持,包括政府、基金会和企业,这样社会组织才能持续发展。
市民中心将引入社会组织
据介绍,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共有 1万多家,其中注册的有 5000余家,而达不到法人登记条件采取备案方式的有5300多家。登记备案的这些,多是社区腰鼓队、锣鼓队之类的队伍,没有独立的法人等限制条件,达不到注册标准,但它们备案后也是合法的。
入驻创新园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有16家社会组织,跟全市1万余家社会组织相比还是“僧多粥少”,跟总体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志勤介绍,目前各区市都在尝试建设市民中心,将引入社会组织在家门口服务。
“国家财政今年第一次拿出2个亿专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估计以后地方财政也会做,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是一个大趋势。”张志勤说,本市也在积极努力,去年拿出50万元评选“十佳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优秀的社会组织;今年本市又拿出50万元进行社会组织创投,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