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民政局民管局局长:吴学斌
成立于2002年4月22日的宣城市禽业协会,经过两届理事会的精心运作,真正实现了政社分开,成为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民间行业协会。目前,该协会拥有500余个会员,分布在宣城市的种苗繁育、家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医药检疫、科研培训及商贸运输等环节和领域,协会理事中,享有国务院津贴专家、市级以上专业枝术拔尖人才、劳动模范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十余人。笔者作为地级市民管局局长,对民间行业协会的培育发展和作用发挥异常关注。在深入挖掘年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本人多次深入该协会开展调研,发现了一个民间行业协会对全省乃至华东地区一个产业的贡献。
协会的奋斗目标:提升家禽产业集群综合实力 着力打造中国家禽强市
一、协会实现的业绩
宣城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东临苏浙,地近沪杭,是安徽距上海最近的省辖市,家禽产品进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运输速度快、物流成本低。近年来,宣城市禽业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授权、委托下,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家禽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家禽业的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已发展成为华东最大的种禽、商品肉禽生产基地。
目前宣城市已将畜牧业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把它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高起点规划、科学化定位,提出了面向国际化、主攻长三角、发展深加工、提高组织化、依托标准化、打造家禽业产业集群的明晰思路。几年来,通过探索实践,全市家禽业在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各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一个“特色加规模加品牌”发展景象已经跃然眼前。
(一)饲养规模做强做大。宣城家禽业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肉鸡、肉鸭、蛋禽、种禽四大禽业构架。全市家禽养殖规模2.3亿羽,其中肉禽养殖规模1.62亿羽、蛋禽120万羽、种禽560万套。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程度高。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省级12个、市级36个,规范化养殖场300个,规模场4000多个,规模化养殖比重占养殖总量90%以上;有4个家禽新品种(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新品种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并获得了新品种证书,填补了安徽省空白。这标志着全省家禽良种繁育已进入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代。
(二)产业体系完整配套。目前,已形成种禽养殖、孵化、商品禽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禽产品流通等配套的产业体系。全市年孵化苗禽能力达8.0亿只,其中和威公司、华卫公司已建成年孵化4亿只和1亿只苗禽的孵化中心,单体孵化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年饲料配套加工能力140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1.6亿羽。在华东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活禽及家禽产品进入市场通畅。
(三)组织体系完善健全。宣城家禽业起步与发展伴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现已涌现出和威、太阳、华卫、五星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荣达、立大、和超、长友、裴顿、华大、华栋、安平等十多家省级和具备相当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发展了一批养殖合作社、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和规模养殖户。目前已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家禽养殖合作社40多家、专业农户4000多户,初步建立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专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
(四)品牌形象影响显现。在“生态宣城、绿色产品”这一大品牌的引领下,宣城市借助连续的境外和跨省、市农产品交易会,并以此为平台积极拓展 “长三角”家禽产品市场。目前,全市85%以上的家禽及其产品销往该长三角地区,并在上海设立了连锁直营店。和威牌白羽肉鸡已基本控制了苏南和杭嘉湖市场,太阳牌肉鸭被南京人称为红太阳,产品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批具有皖南特色的区域品牌如 “皖南黄鸡”、“皖南青脚鸡”“五星”牌肉鸡、“刘郎”牌家禽熟食、“南漪湖”牌皮蛋、“凤达”牌鸡蛋、“山中鲜”牌土鸡等在“长三角”市场均享有较高的美誉度。
协会的功能定位:服务企业(农户)、行业和政府,推进全市禽业跨越式发展
二、协会功能的发挥
协会自成立以来,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登记管理机关的支持下,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改革与发展并重,紧紧依托广大会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宣城市家禽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农户)、行业和政府的功能定位。
(一)服务企业(农户)面面俱到。一是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当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协会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对接,全面提升产业化龙头核心竞争力。协会牵头与华南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合作,在新品种培育和种禽选育、饲料营养、禽产品加工、疫病控制、粪污处理等方面获得“产学研”丰硕成果,在这种“协会+高校+企业”模式运行下,全市分别有四个、 六个家禽品种通过国家和省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并获得新品种证书,新品种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二是积极开展财企、银企对接,为会员融资增强发展后劲。协会先后为20多家产业龙头化企业争取并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的农业成果科技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现代农业(家禽)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加上融资货款达10亿元以上。三是发挥协会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协会先后为安徽和威集团等3家龙头企业编制“十一五” 发展规划,为数十个会员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百份;同时利用秘书处专家的优势,为企业的日常来电、来函、来访提供咨询和答疑;在家禽疫病防疫和监测方面,按照“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原则,由担任协会会长、副会长的龙头企业负责人承当监测责任,同时与防疫部门签定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并开展培训工作,确保禽业质量安全和健康发展。
(二)服务行业无所不能。一是科学制定行业生产技术标准。为应对世贸技术壁垒,提高家禽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总体的标准化水平,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研究制定了禽业七个方面的生产技术标淮,实现了全国少有的禽业发展在种禽、肉禽生产、禽场建设、禽病防治及监测等方面标淮化生产轨道。二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协会面向企业、部队和农村深入开展科普教育,与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以“送科技下乡”、“农村双学双比”、“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30多次、受益群众达5000人次,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提升了协会形象;与此同时,协会还自办网站和简报面向社会发布信息、开展宣传。三是积极与业务指导单位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为行业争取政策优惠。协会通过市政府报省《关于要求将家禽企业装机容量在315千伏及其以上用电视为农业用电的报告》,得到分管副省长的重视和批示,责成省发改委、物价局上报国家发改委落实家禽企业用电优惠政策。
(三)服务政府积极主动。主动承担家禽生产质量七个方面的技术标准,为政府分忧;研究制定《宣城市家禽业产业集群2008--2012发展规划纲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在前几年重特大冰冻灾害和金融危机中,先后准确上报市政府关于家禽生产企业的困境信息和有关扶持优惠政策的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应急办协调铁道部为我市提供专列从东北调运玉米和豆粕,解决了全市家禽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政府积极出台帮扶政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了全市家禽行业的后顾之忧。
协会的著越贡献:行业健康发展壮大,惠及百姓万户千家
三、协会创造的功绩
通过协会近十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家禽业己成为宣城市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省的老大。行业在健康成长中壮大,养殖农户和消费百姓都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实惠。
(一)行业生产质量技术标准在全省发布。协会统一制定的《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商品代肉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樱桃谷祖带种鸭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樱桃谷父母种鸭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樱桃谷商品代肉鸭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种鸡孵化厂技木管理规程》、《种鸭孵化厂技术管理规程》等七个方面的技术标准,于2009年作为省地方标准被省质监局认可向全省发布。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按国际化的要求,采标、修标全部来自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化禽业企业在种禽及商品禽生产、禽场建设、禽病防治及监测等方面走上了标准化的轨道。
(二)行业发展壮大走向上市。协会不仅造就了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且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有40多家,单项指标世界第一、行业总量华东最大己是不争的事实;不久前,该协会副会长会员单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太阳禽业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借壳上市7500万股顺利发行,尚有两家龙头企业的上市正在备选之中。
(三)行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首先惠及宣城家禽业养殖户,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其次是惠及长三角的消费者,宣城禽业不仅为该地区提供了安全的禽产品,而且满足了消费市场需求,一定程度地平抑了物价的上涨幅度。
协会的近期安排:细化工作举措,推进家禽业跨越式发展
四、协会的近期举措
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家禽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家禽业产业化体系,尽快实现“提升家禽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打造中国家禽强市”的总体目标,特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抓市场主体,培育国内一流的家禽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和规模养殖户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加快禽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内产业组织。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养殖农户,支持他们与大企业合作,组建以核心企业为支柱,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引导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规模企业,围绕产业配套链接加强合作,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企业关系。将生产上有规模、经营上有特色产品上有品牌、管理上有形象的企业和养殖上有诚信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跨地区行业服务组织,在行业准入、行业自律、对外合作、信息互通、利益共建等领域强化制度化建设,形成合力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抓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通过国家认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以企业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合作和专业农户养殖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围绕市场,立足宣城,制定向外拓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养殖基地建设步伐。以禽业养殖基地为切入点,逐步形成配套生产的模式推进。对市内高密度区域养殖和配套生产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大力推进标准化小区养殖,逐步减少和控制小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标准化养殖小区重点推行政府规划、企业建设、专业农户参与的养殖模式,也可以采取企业为主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小区选址应避开城镇建设区、工业发展园区、饮用水源建设区和骨干交通沿线等区域,尽可能减少污染和疫病传播机会;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加工基地建设尽可能向工业园区集中,增强产业的集聚度;养殖品种严格区域规划,做到相对隔离,严禁在同一区域内混养。
(三)抓品牌战略,打造全国享誉度较高的禽产品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宣城生态优势,以“生态宣城、禽业之都”为主题指导品牌建设,合力打造统一的区域品牌。鼓励和扶持核心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以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为载体,建设自主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以品牌拓展市场。大力实施“让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长三角市场,发展出口市场,提高产品的外向度。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环境认证和电子标识追溯制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积极推进家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对家禽生产投入品和禽产品的检测监管,提高家禽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大规模的拓展国内外市场。
(四)抓精深加工,突破家禽产品深加工等关键环节。以冷鲜禽肉制品、熟肉制品为重点开发对象,建设肉禽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精深加工项目,建立完整的产、加、销配套体系,不断延长产业链,构建以宣城市区为中心的家禽加工“食品城”,打造长三角地区“菜蓝子”和“大厨房”。 在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禽附产品功能因子与生物制剂,通过科技开发将家禽产品向生化产品、医药产品等更高层次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抓防疫体系,建立健全动物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完善县级、加强乡级、充实村级”的原则,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在动物防疫中的作用。按照“全面覆盖、深入到户”的原则,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市区)级禽业协会,养殖相对集中的区域要成立乡(镇)级禽业协会,组织引导所有的规模养殖户(批饲养量500只以上)加入协会,由协会建立本区域内会员的动态管理档案,同时对所有规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让协会来发挥行业职能作用,承担起养殖行业准入、强制免疫、免疫效果检测、疫情处置等一系防防疫职责。三是加强制度化建设。整合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动物防疫的强制免疫、监测、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置等方面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
(六)抓综合利用,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屠宰加工厂和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中,应将污水处理工程纳入项目同期建设。根据出水水质及排放标准,废水处理工艺拟采取厌氧与好氧结合的生物处理工艺,处理设备采用廊道式污水处理设备。将禽粪和屠宰厂固体废弃物实行集中加工处理,可大力发展有机肥生产,不断改良土壤,加速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在中小型养殖户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实行综合利用,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型煤”技术,即可大量节约能源,又可净化环境。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宣城的家禽产业化正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放眼明天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适合宣城实际的现代禽业发展之路,实现禽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禽业朝着市场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