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组织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组织风采

安徽省昆虫学会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日期:2005-04-28 浏览:

        安徽省昆虫学会是省级农科学会,挂靠于安农大植保系,现有会员622人,其主要分布在全省教学、科研、农技服务与推广系统。历届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都由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担任,学会工作人员均为兼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间社会团体。今年年初按照省科协要求及学会章程,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学会理事会改选换届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学会工作的开展,此将本学会近两年来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做法及几点体会作以小结。
      1、基本思路
      我们学会近两年来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其一,抓世纪之交机遇,借省科协举办“首届安徽科技论坛”之东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及学科优势,适时组织多类型学术活动,以此为主线,推进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二,不定期、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农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以此为主题,促进科技工作、学会工作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重经济效益,更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三,理事长要当好家,秘书长要管好家,理事会成员人人都要牢固树立“爱学会如家”的理念,团结共事,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学会的生机与活力,逐步改善农科学会谋求发展难、收取个人会费难、举办高质量、大规模学术会议及活动难的“三难局面”。
      2、主要做法
      2.1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的决策功能,秘书组的服务功能,切实做到会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民主办会,增强学会凝聚力。
      近两年来,我们学会每季度召开1次、每年召开5-6次常务理事会,并已形成制度,同时也是多年来的做法和惯例。开会时间选定在双休日,参会的人员到的齐,会议议题明确,人人皆能以学会发展大局为重发表意见与看法,实话实说,通过争论、沟通与交流,最终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是本学会会风的重要特色。为保证学会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转及临时性、突击性任务的完成,秘书组加班加点不计酬劳是常有的事。发扬敢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想方设法把学会事业深入学术活动、社会活动之中,以学术活动为“龙头”带动社会活动,用社会活动作“媒介”激发学会的生机活力及凝聚力,是我们始终保持的传统。年初有工作计划,年末有工作总结,并及时上报省科协学会部及民政厅,又为本学会会务、财务“两公开-监督”提供了保障。因为我们深知广大会员们希望的就是学会的事业年年都能够红红火火,学会的财务逐年都能明明白白,学会的管理者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居家要过日子是这样,学会要得以生存发展也是如此。
      2.2依托科协支持和学会自身优势,积极申办“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为首届安徽科技论坛活动增辉添彩,喜迎新千年。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省科协审时度事,与时俱进,果敢决策,开拓性、大手笔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安徽科技论坛大型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全省有30多个厅局、18个高等院校、20多个科研院所、100多个大中型企业、11个地市和省科协所属省级学会的近2万名领导、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参与了论坛活动,我们安徽昆虫学会就是其中的一员,并获省科协颁发的“首届安徽科技论坛优秀组织奖。”
      由本学会主办、省植病学会、安农大植保系协办的“IPM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1-12日在安徽农业大学举行,到会科技人员达150余人。大会邀请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庞雄飞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金生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盛承发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害虫生态控制”及“植食性昆虫与陆生植物的协同进化”;“分子植物病理研究进展”;“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的学术报告。省内有6位专家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环境质量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在植保上的应用”、“安徽松线虫病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以灭鼠为中心的城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加入WTO后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等学术研究报告。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8篇,交流21篇。大会结束后,向省政府提交专题谏言12项,对进一步提高本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
      2.3把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与组织会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及技术服务密切结合;把举办学术会议当作是与广大科技人员广交朋友的纽带、研讨学术的舞台;把开展技术服务当作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近两年来,本学会每年的工作计划及主要内容是:适时举办学术研讨会,精心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不定期、多形式组织会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并力求“三者”紧密结合。据统计,2000年主办学术研讨会1次(即当年11月中旬中合肥专题研讨“IPM”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到会代表150人);组织会员赴省外参加学术会议2次(即当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九届华东地区昆虫学术讨论会;10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的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会暨学术年会,分别有5人及7人参会);组织会员赴铜陵县、市指导当地蔬菜无公害防治工作6次(主要是上届秘书长、安农大植保系陈树仁教授带队);组织会员为《安徽科技报》撰写农虫及城市卫生害虫方面的科普文章5篇。2001年主办学术研讨会也是1次(“安徽省城市昆虫学术会议”当年9月下旬在蚌埠市召开,参会人数6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10篇);组织会员赴省外参会1次(即当年10月下旬,5位会员参加了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昆虫学术讨论会,提交学术论文3篇);组织会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咨询服务6次。其中,学会理事长尹楚道教授、副理事长金思明高级农艺师等7名会员,多次前往本省固镇、灵璧、肥东、肥西等县考察花生地下害虫防治工作;10月下旬,又组织6名会员赴六安、霍山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害虫发生与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与植保系统部分科技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大学魏重生副教授在当年6月份组织4名会员和15位大学生专程去大别山采集昆虫标本,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在校园内举办的昆虫标本展览引起师生极大兴趣。
       今年年初,我们学会按照省科协办好科技活动周的要求,于1月20日在安农大又成功地举办了“安徽省油料作物地下害虫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6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10余篇,向省科协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尽管如此,本学会较之其它兄弟学会,两年多来所做的工作还是有限的,办法还是不多的,为会员办实事做的还是不够的,与省科协的总体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省内外兄弟学会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还有待我们去学习的。
      3、五点体会
      3.1学会是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社团组织,也是与国际接轨所不可缺少的学术团体、学会工作既是一项管理性、组织性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服务性工作,学会事业的发展利国、利民。
      3.2学会在不同时期应有相应的工作思路和明确的主题,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凡事只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3.3学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决策,民主办会,遵纪守法,勤俭持家,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3.4学会开展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要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学会与学会之间也应紧密结合或协作,优势互补,主动把自身推向市场,服务于社会。只有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有为,才能体现出学会存在的价值。
      3.5科协是学会之家,学会是会员之家,有了会员,有了学会,有了科协才能组成一个家。无论家大和家小,其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当家、好管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走让学会适应社会、让学会服务于社会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