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 安 徽 省 社 会 组 织 总 会 承 办 ——

组织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组织风采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挖掘戏曲资源 焕发艺术活力

日期:2012-08-07 浏览:

挖掘戏曲资源   焕发艺术活力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的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的宗旨,以改编创排舞台剧为工作目标,积极进行艺术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推陈出新 成功创排三台大戏

 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全省戏剧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很多编剧积极查找资料,遴选题材,动手修改传统戏,两年多时间共改编了近二十个剧本,基金会本着积极审慎、以质求量的原则,经多次论证、研讨、修改,先后将《双合镜》、《相知吟》原名(锁阳城)、《鸳鸯剑》原名(二龙山)、三台戏搬上舞台,为黄梅戏增加了新剧目。三台戏的改编创排有以下特点。

   1.立意出新 努力沟通当代人思想情感

为什么改,怎么改,改编的现实意义何在,始终是对传统戏挖掘改造的首要问题。三台戏在改编过程中,反复从立意上捕捉其现代因子,注重现实观照,努力打通与当代人的感情沟通路径。《双合镜》原作中讲述的故事未免老套:公子落难,小姐赠银,父亲嫌贫,女儿忠贞,几经波折,终成眷属。改编者审视原作时,在保持原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的基础上,着力开发“老家院”这个人物的品质亮点,使他成为戏剧动作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朴素善良、位卑品高的舞台形象,并使他与位高权重、道貌岸然的“老爷”形成了鲜明的品格反差,给观众留下了诸多品评和回味。《相知吟》带着明确的主旨对传统戏《锁阳城》进行了重新创作,同样是爱情主题,也是女儿忠贞,但爱得更艰,贞得更难,女主角以毁容抗辱、产子丢子、数年磨难的悲惨人生为代价,兑现了“长相知 无绝衰”的一世诺言,创作者也完成了一个“美为美 丑亦美”的人物塑造,用一个悠远的故事演绎了“美与丑”的话题。《鸳鸯剑》取材于传统戏《二龙山》,对繁芜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梳理,以鸳鸯剑作为信物和见证物,展现了落草为寇“女盗”的爱恨情仇和豪门贵胄公子的奸佞阴损,在一个传奇悲情故事的讲述中,明晰地表达着对善与恶的认知判断。高贵与卑贱、美与丑、善与恶等等是永远的话题,戏中演绎的故事,离我们那么远,而其中的情感意旨又分明离我们很近。戏中表达的思想和人性光辉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加强戏剧性 努力讲述一个新故事

戏剧是表现人的艺术,戏剧性是要把人物内心通过各种戏剧手段外化并使观众接受。原来的老剧本结构松散、情节拖沓、表达重复、节奏较慢。新创排的三台戏脱胎于原作,但不宥于原作,在改编中对原作的戏剧矛盾冲突、人物行动线、情感渲染点进行了重新创作,精细剪裁枝蔓,使情节发展更加曲折入胜,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结构更加缜密合理。特别是《鸳鸯剑》和《双合镜》在作品立意和戏剧性方面对原作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讲述了一个全新故事。同时一改原作“平”“白”面貌,对唱词脱俗去粗,讲究唱词的音韵美、抒情性,使戏剧的文学品质得到了大大提升。

3.保持本体 努力使新作好听好看

戏剧的本体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首先是要有一个好故事,用其作为完成人物塑造的文学载体和感情支点。新改编的三台戏是三个不同的故事,在改编时,编剧努力跳出传统戏的窠臼,使故事起伏跌宕,耐读好看,三个故事都是线性结构,故事按时序推进,观照了观众对戏剧的传统欣赏习惯。其次,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意性和虚拟性原则,舞台没有很多实景铺陈和豪华的灯光渲染,《双合镜》主要使用软景和传统戏的一桌二椅,《相知吟》用简单的吊景、灯笼、竹帘等勾勒舞台场景,《鸳鸯剑》则用一个山石,几棵绿树移动表现情景变化。几台戏都沿袭简约的舞台风格,表明了创作者对戏剧本体的坚守和对中国戏剧写意精神的的敬重。再次是在音乐创作、唱腔设计上,忠实黄梅戏的音乐本体,充分考虑到黄梅戏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在对唱、重唱上作了精心设计,讲究配器技巧,使音乐呈现丰富而又有张力。三台戏个个好听好看,较好地满足了黄梅戏观众的欣赏需求。

二、集结队伍 调动了戏剧皖军创作积极性

多年来,我省创排大戏、新戏多借外脑,特别是编剧、导演更是外请居多,为此,省内戏剧工作者颇感意冷,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改编创排舞台剧,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主旨,那就是集结皖军,再整队伍。已经投排的三台戏的编剧王训怀、杨璞是省内有成就的剧作家,李泰山、方云从、朱茂松是我省知名导演,作曲徐代泉、王小亚是著名黄梅戏音乐家,舞美设计蔡欣平、陈曙参与过多台大戏的创作,三台戏的主创人员清一色的安徽艺术家,他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有深厚的艺术积累,熟悉黄梅戏和演员特点,是我省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此次他们携手合作,以极大的艺术热情投身新剧目创作,不求名利,不计报酬,更有省内一些戏剧家热情参与剧本修改和二度创作,,不吝真见,无私奉献。表现出戏剧皖军良好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操守。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实施过程,创造了一个真诚合作的艺术氛围,参与工作的多位剧作家说:参加这次艺术活动,重拾了信心,感受到了尊重,再次焕发了艺术追求的激情。

三、服务基层 增加了黄梅戏的艺术积累

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在实施中秉承着“二为”宗旨。一是为黄梅戏增加新的艺术积累。黄梅戏号称“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这些传统戏是宝贵的戏剧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对其进行挖掘改造利用,是对黄梅戏最实在的保护和传承。上世纪五十年代,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全省戏剧工作者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对《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一批大小剧目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大大提升了传统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品格。由此也大大提升了黄梅戏在中国戏剧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之后,这些作品成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演出至今。后来鲜有改编成熟的剧目了。时隔六十年的今天,我们又在黄梅戏的宝藏中挖矿寻宝,不奢求再出一批《天仙配》、《女驸马》,也不期求参加调演,获什么奖项,只是坚定地认为:此举一定能够为黄梅戏的剧种建设增砖添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定能够为黄梅戏增加长期演出的保留剧目。

二是为基层剧团服务。两年来创排的三台大戏分别由潜山县黄梅戏剧团、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排演。三个剧团创作热情高,主动请缨,精心组织创作,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剧目;三个剧团阵容整齐,特别是陈晓玲、夏园园、潘文庆、甘淑燕等一批年轻演员担纲主演,在提高自身艺术塑造能力的同时呈现出青春靓丽的舞台面貌;三个团演出活跃,富有艺术活力,常年坚持省内外演出,创排新剧目后迅速面向基层、面向市场演出。特别是三台大戏不同于动辄上百万、几百万的豪华制作,较少的投入,简约的舞美装置,方便易行,非常适合基层剧团演出。潜山县黄梅戏剧团201011月完成《双合镜》的创排,2011年该剧目作为该县送戏下乡演出剧目巡演80余场,并赴山西太原、湖北黄梅等地演出,深受观众喜爱,演出收入已达40多万元。其中“双手接过雪花银”唱段成为黄梅戏的又一流行唱段在网上流传并在央视11频道播放。该剧的排演再次激发了剧团的创作活力,之后该团又承担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调演剧目的创作任务,今年六月代表我省赴京演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排演的《相知吟》201112月公演,春节期间参加送戏下乡活动,之后赴浙江温州、台州商演,在首轮三个月演出中共演75场,收入30余万元,该剧已作为团里保留剧目,逢演必演。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排演的《鸳鸯剑》于今年620日起在安庆面向观众演出,接受市场检验。可以说,实现了打造一批排的起、演的动、传得开、留的住作品的创作目的。

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两年多时间,创排剧目呈现出良好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按照抢救工程计划,黄梅戏音乐整理以及小型剧目的创排还在进行中,新创作的剧目在演出实践中还要继续加工打磨,努力使它们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一项工作,贵在坚持。也许历史会对我们今天工作的意义做出评价,也许今后黄梅戏写史修志时会有这些创排剧目的记录。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投稿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