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食品行业协会成立于2018年2月,是由安徽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的公益性行业组织。目前会员单位1000余家,涵盖全省食品加工生产、餐饮、流通各个领域。同年8月,由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批复设立党支部,并派驻党建指导员,现有党员5人。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和带动全行业党建资源。
协会以党建为引领,将参与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应对新冠疫情组织食品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培训和抗洪救灾等作为重点工作,展现技术优势硬实力与党建凝聚软实力,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度,被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评为党建“五抓五送”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省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发言;省食品行业协会多家会员企业,分别荣获各级党委授予的党建工作表彰。
(二)开展食品行业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活动,推动全省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1.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诚信建设能力。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活动方式,加强会员企业食品安全、诚信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诚信建设能力。近两年,在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下举办了食品流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座谈会、认证认可宣传月培训、“质量月”培训、诚信体系内审员培训、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高级人才研修班等,近千家企业接受了培训。
2. 提供技术依托,规范行业经营管理,助力经济发展。自成立以来,发布了近50个团体标准。建立了我省主要产品坚果炒货、酒类等生产管理规范,为各产业管理提供技术指南;制定了砀山梨膏等产品标准,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助力地方特色产品的经济发展。2020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期间,协会陆续制定发布了代用茶生产企业防疫管理规范、无接触式餐饮配送服务规范等标准,有力地支持全省食品行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同时协会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2019年协会主持制定了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霍山石斛,此标准为霍山石斛质量安全提供控制目标、技术依据和技术保证,同时也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监督检查的依据。此标准批准发布后,霍山石斛生产加工行业发展迅猛,成为六安市又一经济引擎,创收增加数亿元。
3. 以品牌为抓手,引导企业纵深发展。协会积极培育引导诚信质量品牌。2019年协会与长三角三省一市食品协会共同召开“长三角食品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峰会”;2020年推出“徽味100”活动,在会员企业中精选100个有代表性的安徽特色食品,8月初在天长市举办发布会,向长三角地区广大客商宣传推介,促进我省食品企业与外部市场精准对接。
(三)响应号召开展帮扶助力活动,塑造全省食品行业新形象和凝聚力。
把参与脱贫攻坚、抗洪救灾等帮扶助力活动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发动行业企业积极参加参与。
1.利用技术优势,深入开展产业技术扶贫。在技术帮扶、产业帮扶、行业规范等领域开展扶贫工作,先后深入淮南市谢家集区、黄山市黟县等县区的8个贫困村,到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如组织合肥工业大学专家团队赴谢家集区指导芡实深加工技术,开发的芡实新产品获得发明专利,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至5倍,当年直接为企业增加超过一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2.把公益扶贫与企业社会责任挂钩,激励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协会结合党建工作,把参与扶贫作为对会员企业表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活动中,表彰了在扶贫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十大会员企业及40多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加强对会员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形成良好氛围。
3.把参与扶贫与企业发展挂钩,促进原料基地建设。燕之坊是杂粮销售龙头企业,在全国设有17个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在贫困地区。该公司通过在贫困地区设立原料基地,既让公司找到好产品,又助力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协会对接的新疆皮山县盛产核桃,核桃是食品中的畅销原料,洽洽食品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采购,采购金额超亿元。
4.积极参加帮扶和捐赠活动,展现行业大局观、新形象。协会积极响应政府扶贫攻坚的号召,积极组织对新疆皮山县布拉克贝希村脱贫捐款,给予帮扶44万元。还开展对临泉县张老家村的脱贫对接。在今年夏季防汛中,组织省内食品企业捐赠近20万元物品,支持无为、枞阳两地抗洪救灾;为阜南县濛洼行洪区组织捐款6万元。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省食品行业协会将继续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带动全行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业中的积极作用;更好推动协会党建工作与业务活动相结合,推动食品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更好推动协会党建工作与行业诚信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
三、几点工作建议
1.建议加大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对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对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纪检委员的培训。
2.建议多走访、调研社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解决,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建议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年检和各项考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4.加强与政府的沟通,通过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努力承接政府部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拓展行业协会的发展空间,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